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州江淮大走廊沿线将打造6大生态中心
2017-04-28 09: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淮生态大走廊“七河八岛”区域孟德龙摄

  中国江苏网讯 昨天,市政协八届四次主席会议上,市政府通报了我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最新有关情况。据悉,《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规划》文本已初步形成。

  突出长江淮河生态区位优势

  建成扬州生态安全屏障

  据悉,我市突出顶层设计,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发展战略后,多次组织赴贵阳、十堰、丹江口等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地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开展调研,进一步拓宽眼界,理清思路。在充分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着手编制《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规划》。规划力求突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生态区位优势,将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体系等自然禀赋有机整合,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将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和淮河入江水道建成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建成扬州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高地和绿色发展中心。目前,规划文本已初步形成。

  积极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走廊运河城市达成合作共识

  我市正争取多方支持,积极推动生态大走廊上升为国家、省级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将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扬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头号工程。我市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进相关规划建设工作。目前,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已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江苏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写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作为省级战略推进实施。省委、省政府正在组织推动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先期给予扬州江淮生态大走廊运河西岸生态整治项目专项支持。

  今年“418”经贸旅游节期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组织(WCCO)举办江淮生态大走廊运河城市合作恳谈会,就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进行研讨,联合发表了《江淮生态大走廊运河城市合作框架共识》,为推动区域合作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

  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

  我市立足先行先试,抓紧开展先导工程和先导区建设。将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将先期实施的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廖家沟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列为先导工程,引领带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今年,结合“263”专项整治行动,编制《扬州江淮生态大走廊行动方案》和《2017年扬州江淮生态大走廊行动计划》,制定督查考核管理办法,与“263”专项整治行动同步推动。2017年,全市计划关停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点844家,目前完成50家;整治黑臭河道36条,已完成9条;计划关停搬迁化工企业72家,目前正在实施关停18家;高宝邵伯湖“三退三还”已制定专项工作意见,今年计划退还6.5万亩,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重点实施四大类生态工程项目

  大走廊沿线建6大生态中心

  我市坚持保护为先,切实强化源头生态涵养。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供水水质,研究编制《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将输水沿线周边地区340平方公里范围划定为核心保护区,投入1.19亿元实施核心保护区一期工程,重点实施四大类生态工程项目,建成邵伯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南水北调源头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定总面积871.18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区域,占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面积的48%。将恢复生态功能、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切入点,在大走廊沿线建设6个单体面积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生态中心。开展退渔还湖、渔民上岸工程,退渔还湖近万亩。开展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切除高邮湖、邵伯湖行洪区域阻水浅滩总面积3万亩、土方3250万方,从根本上消除了淮河行洪瓶颈。

  运河沿岸工业企业搬迁整合

  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0座

  我市围绕控源截污,扎实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实施《扬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区域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管理,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限制产业开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先后关停沿线钢铁、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一批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新五小”、“十小”企业200多家,将大运河、古运河沿岸40多家工业企业有序搬迁或整合到各类专业园区集中发展。实施300个重点减排工程、5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3.5万吨,大走廊区域涉农乡镇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铺设污水主干管网720公里。

  参照“太湖办”机构模式

  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优化提升规划水平。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打造“清水廊道”,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城市的历史使命,也是呼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的生动实践。目前,市级《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对照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高度和要求,全市生态大走廊建设在规划布局的系统性、排定实施工程项目的科学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市政府将组织召开高水平、多层次的专家研讨会,多方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努力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展思路,精益求精,全面提升规划水平。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条线、区县和功能区,为便于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工作,一方面,市政府将专门成立工作领导机构,统筹研究全市生态环境发展布局,谋划生态空间结构分布、新型产业布局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同时,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苏中苏北地区的流域性综合工程,涉及省内多个沿线城市,我市将积极与省级层面加强沟通对接,推动省参照“太湖办”机构模式,打破行政分割,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发展合作协调机制,有效推动流域性规划和工程项目实施。理顺资金投入渠道,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和考核机制。

  记者刘冠霖

标签:
责编:李笑林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