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明
清嘉庆年间的《胡氏家谱》
中国江苏网3月17日讯 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2007年相关部门数据显示,胡姓人口占中国大陆地区汉族总人口1.31%,排名第13位,也是中国大陆地区超过总人口1%的19个姓氏之一。
昨天上午,家住旌忠巷的筷子收藏者胡学明,通过清代嘉庆年间的《胡氏家谱》,向记者讲述了胡氏一族在兴化500多年来的情况,以及作为郑板桥邻居的一些趣事。
1
胡姓源于妫姓
家谱可上溯明代胡让公
胡学明告诉记者,据谱中记载,胡姓起源于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并把长女大姬嫁给了他,封之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以备三恪,建有陈国,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后多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自称胡氏。这便是胡姓的由来,胡公满也是胡姓的得姓始祖。
“查考《胡氏宗谱》,目前可知兴化胡氏始迁祖为明代的胡让公,再往前就无法考证了。”胡学明说,谱中称兴化胡氏一族,世代居住在兴化城的南侧,在高邮、天长和六合等地也有分支。家谱中能追溯到的一世祖,便是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的贡生胡让公。
胡学明告诉记者说,小时候听长辈提起过,一世祖胡让公原本并不姓胡,因为某些原因才改姓了胡。“长辈们的说法有各种版本,但现在看来并不靠谱。至于一世祖是否改姓,在谱中未找到文字记载。”
2
胡氏一族耕读传家
邻居是清代名人郑板桥
“兴化胡氏一族是耕读世家,读书人比较多,曾有数位族人考取过进士,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望。通过家谱中的世系表发现,我们这一族人丁很单薄,枝叶并不茂盛,如十二世祖传至十三世祖,只是一脉单传。”胡学明告诉记者,另外,明代嘉靖年间,胡氏一族所聚居的兴化南门附近遭遇水灾和倭寇骚扰,就连祖坟都被大水冲坏了。鉴于这些原因,族人无奈之下迁至东门竹巷安家。
“此后三百余年,我们一族一直居住在竹巷,我的父亲出生在那里。后来,族人渐渐从读书人转变成了商人。”胡学明说,据父亲回忆,胡氏一族在竹巷有一间很大的老宅。宅子沿街的一侧有三间门面,用来做生意。门后有三进屋子,族人就居住在里面,屋子后面就是城河。
到了清代,胡家就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商人,但邻居却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就是郑板桥。“我们祖上与郑板桥有没有交往,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也就不得而知。但父亲说过,现在郑板桥故居的那棵银杏树,以前就种在胡家老宅里。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夫人年轻时曾在郑板桥故居里居住过,当时租屋子给她的就是郑板桥的后人。”
3
为官者刚正
二世祖痛斥权臣被贬官
因为年代久远,胡学明手中的这本清代《胡氏家谱》已破败不堪。“父亲晚年曾手抄了一本《胡氏家谱》,只记载到清代嘉庆年间。父亲有一个心愿,那就是重修家谱,收录嘉庆之后的胡氏族人。这些年,我一直在忙着修家谱,目前已基本完成。”
“提起胡氏一族的家训,重点就是忠孝礼义。无论是一世祖胡让公,还是二世祖胡献公,或者是那些为官的祖先,无不是刚正不阿、真正廉明的好官。胡献公曾上书痛斥当朝权臣的五宗罪,被贬到宜阳县,在当地施行仁政闻名,后升入南京都察院。离开宜阳之时,全县百姓夹道欢送并为他立政徳碑。后来,他又因为继续上书痛斥权臣再遭贬。胡献公为官清廉,去世时家中连下葬的钱都凑不出,最后还是同窗资助才得以入葬。”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祖先改为经商。“我们祖先经商,一向奉行诚信经营,绝不欺诈顾客,远近闻名。”胡学明说,作为并不殷实的家庭,胡家还时常帮助贫困的乡亲,遇到水灾等灾祸之时,也总会为他们捐款,街坊邻居提起胡氏一族,总是赞不绝口。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征集】
欢迎来晒
家谱故事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或家乘,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名字能否被记入家谱,在极为重视血脉传承的中国人眼中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本报开辟《家谱故事》专栏,讲述姓氏的来龙去脉及传承至今的家风。现面向市民征集家谱,如果你家中藏有完整的家谱,请致电96496、13665258422,或关注扬州晚报官方微信,也可发邮件至12354177@qq.com向本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