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秦少游故居在高邮焦家巷 当地学者探寻史料有新发现
2017-03-01 09: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秦家大院的假山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石狮子

  

  秦家大院天井

  

  秦家大院内景

  

  秦家大院的一角

  中国江苏网3月1日讯 秦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扬州高邮人。著名文史学家、全国秦少游研究学会会长徐培均先生在2002年版的《秦少游年谱长编》中称秦少游故居在三垛镇武宁乡左厢里,这一说法也沿用至今。不过,近日,高邮当地三位文史学者肖维琪、陈鲁高、项俊东经过多年的翻查史料,对于秦少游的故居提出了新发现,他们认为秦少游就是高邮城里人,故居就在玉带河(《高邮州志》上称北濯衣河)畔的焦家巷。

  高邮学者质疑“三垛说”

  称原说法引用材料不翔实

  “其实从1984年开始,我们就怀疑徐培均先生提出的观点。”肖维琪告诉记者,徐培均先生认定秦少游故居在三垛镇武宁乡左厢里,主要的参考资料是1984年秋天,武宁乡西村秦万宝、甘垛乡路家村秦秀英各捐赠了六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秦氏家谱》,其中一篇《淮海先生年谱》记载:“其地距高邮县城东四十五里,北临三垛村,西濒山阳河,今名秦家垛,属武宁乡。问乡长、秦氏后裔秦禄友,云左厢里原在秦家垛之西山阳河畔,今名西厦。相传明代有运粮船经山阳河,秦家有人呼渡甚急,误以为匪欲劫粮,次日官兵前来烧村,村民始徙秦家垛,旧址尚有砖井残留云云。”

  根据当时高邮市博物馆副馆长金晖先生的回忆,持谱人秦万宝曾说过,这本《秦氏家谱》中清代道光以前的内容都是倒推上去的。“所以我们认为,徐培均先生认定的今武宁乡是少游故里还需推敲。”肖维琪说。

  南京图书馆藏书发现线索

  又在宋代古籍中查到资料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南京图书馆的藏书中看到了一本清代扬州甘泉人焦循所著的《扬州足征录》,其中收录了一篇清代乾隆年间的秦少游后人秦黉所撰写的《维扬秦氏谱续》,其中提到自己家族‘初居城中,继庐墓侧’,这说明高邮的秦氏一族原先是居住在高邮城内的,后来才搬迁到家族的祖坟旁边。”另一位高邮文史学者陈鲁高向记者介绍。

  “当我们第一次提出秦少游很可能故居在高邮城内的时候,也受到很多质疑,毕竟秦少游故居在三垛镇秦家村(即武宁乡左厢里)已经提出了很多年,现在推翻大家的观念也不容易。有些人甚至表示,我们找到的只是清代的资料,不算数。要找到宋代的资料才行。”肖维琪说,“于是我们三人又开始查阅各种宋代典籍,还真让我们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在一部宋人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其卷之四十四‘堂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淮海堂,在州宅’。”高邮文史学者项俊东说,《方舆胜览》的作者是祝穆,南宋人,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学生。因为南宋与北宋之间相隔的年代较短,所以其可信度也比较高。“毕竟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查到的距离秦少游所在北宋最接近的文献记载。”

  “这里的‘淮海堂’应该指的就是秦少游后裔以其‘淮海先生’中的淮海为堂号的秦氏族人。由《方舆胜览》可见,南宋时期秦少游的后人就是居住在高邮城内。因此,我们初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秦少游故居并不在三垛镇秦家村(即武宁乡左厢里),而是在高邮城里。”肖维琪说。

  得到高邮市政府高度重视

  加强对秦家大院保护

  记者随肖维琪三人来到位于府前街原高邮市人武部东侧的秦家大院。记者看到,秦家大院附近的河坡已打下一排木桩保护。据相关人员介绍,此地原本已列入改造计划。“前不久,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我们对秦家大院进行保护和修缮。目前,我们已经在秦家大院和玉带河接壤的地方打下数根木柱,对其进行保护。”

  肖维琪告诉记者,他们三人将得出的秦少游故居新发现提交高邮市政府之后,得到了高邮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刻要求在玉带河整治工程中,加强对秦家大院的保护,在该大院的河坡加筑了一排木桩,对离河坡较近的秦家大院加以保护。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延伸阅读】

  关于秦少游故居的几则史料

  焦循《扬州足征录》,内收入秦黉《维扬秦氏谱序》:“黉曾祖讳应征公初居城中,继庐墓侧”,这一记载,印证了存在我们心中多年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秦少游是北宋高邮人,这是没有疑问的。是高邮哪里人?徐培均先生在2002年版的《秦少游年谱长编》中说:是“三垛武宁乡左厢里人”,其主要依据是秦瀛重编的《淮海先生年谱》。据高邮市博物馆副馆长金晖先生介绍,1984年秋天,武宁乡西村秦万宝、甘垛乡路家村秦秀英各捐赠了六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秦氏家谱》,持谱人秦万宝先生说:“清道光以前的内容都是倒推上去的。”可见说今武宁乡是少游故里还需推敲。

  《淮海集》卷四《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秦少游的大父(祖父)某,承议郎,曾官于南康;父元化公,曾游太学,事胡瑗;叔父定,中进士第,历官会稽尉、渤海知县、司农寺丞、江南东路转判官,终端明殿学士;姑母适状元李常宁。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下令建高邮军,知军高凝祐在今高邮湖东“始建高邮城”。这个城应为军署之用。当时高邮军辖高邮县,高邮县署在西城古三阿。这种两城并存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南宋“裁军存县”时,才将高邮县署从西城移到东城来。西城则降格为北阿镇。这就是说,高邮军城从建立到秦少游(1049)出生前,还是一座不足80年的新城。像秦少游这样一个累代官宦之家,为什么不住到新城里来,倒要住到离城四十五里、交通又十分不便的武宁乡去呢?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初居城中,继庐墓侧”,秦少游的故里本来就在高邮城里,而不在武宁乡下。至于武宁乡秦家村,那里有屋数间,田百亩。《淮海集》卷三十《与苏公先生简》有记载:“敝庐数间,足以庇风雨。薄田百亩,虽不能尽充饘粥丝麻,若无横事,亦可给十七。”年代久远了,秦氏族人死后自然就葬到自家田里去,这就有了坟墓。到了秦黉曾祖时,家道中落得厉害,“黉曾祖讳应征公初居城中,继庐墓侧,年将七十矣。乙酉、丙戌间,家室荡然,丁亥即捐馆舍。时两伯祖已先下世,黉父又仅十岁,两世孤茕,茫茫坠绪。”城里的秦氏后裔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衰败了,只好住到乡下秦氏坟墓旁边的庐里去,这就是今天秦家村的由来。后来秦黉考中了进士。“壬申(1752)通籍,殿试列二甲,改庶常”,到京城里做官去了。“黉自通籍后刻意搜罗,迄今三十年”,以“始迁祖瓒公为始,递衍而下,计九世,各具传略,并汇载敕命、志铭、行述、墓表等文”,编了一本家谱。这篇秦序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比秦谱早了15年;如从“刻意搜罗”时算起,则早了45年。

  宋人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其卷之四十四“堂舍”记载:“淮海堂,在州宅。”《方舆胜览》的作者是祝穆。祝穆南宋人,曾在朱熹门下受业,生活的时代距秦少游生活的北宋时代很近,史实可信度很高。

  “淮海堂”是秦氏家族以秦少游别号“淮海”作为堂名,以区别于其他秦氏家族的标记。高邮市不单是三垛镇武宁秦家村,而且龙虬镇的马奔庄东角墩和西角墩,以及开发区的邵家沟等地都有秦氏后裔,他们都是淮海堂的。

  祝穆说的“在州宅”,应该指高邮城中。《宋史·高宗纪》称:“升高邮军为承州,绍兴三十一年复为军。”清道光《高邮州志》记得较详细:“开宝四年(971)置高邮军,隶淮南东路。熙宁五年(1072)军罢,县属扬州。元祐元年(1086)复置军。建炎四年(1130)升为承州,割泰州之兴化县,与高邮县并隶焉。绍兴五年(1135)州废,县属扬州。”由此可见,这里的“州”指承州,即今高邮市:“州宅”即今高邮城内的宅院。这是毫无疑义的。

  少游故里在高邮城中什么地方呢?我们走访了秦家大院秦明德、赵鸣夫妇。他们说,从父亲秦璧记事以来,高邮城里秦姓后裔就不多,比较集中的就在秦家大院,大院里住着好多秦姓人家。大院的范围要大得多。秦华孙的家也在秦家大院里。

  肖维琪 陈鲁高 项俊东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