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右二)和她的家人
中国江苏网2月7日讯 我叫李华,今年57岁。目前担任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小巷总理”、“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公务员”、“江苏省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在琼花观社区,我和我的母亲已经谱写了“两代小巷总理”的传奇。
母亲的故事
不辞劳苦50年
成就一代小巷总理
我的母亲名叫谢学珠。早在1952年,扬州组建的第一个居委会——琼花观居委会,母亲就被全体居民推选为居委会主任。
解放初期,琼花观一带困难户较多。母亲为了替政府分忧,把居民组织起来搞生产自救。没有场地,把家里的堂屋当成车间,没有资金,把陪嫁的首饰卖掉救急。1972年,在全社会狠抓阶级斗争的时候,母亲却另辟蹊径,悄悄办起了居委会属下的集体企业——琼花综合厂。正是这家企业,在文革结束后, 这家企业妥善安置回城知青、残疾人214名,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她分别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优秀居委会主任”和民政部颁发的“孺子牛”奖,她不辞劳苦地为居民服务50年,成为千家万户的贴心人,新闻媒体称她为“穿越半个世纪的小巷总理”
我的经历
家风影响
我创下十多项社会建设“第一”纪录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担任琼花综合厂厂长,在刚刚兴起的市场大潮中把生产力经验搞得有声有色,我们母女在居委会被许多人评价为“黄金搭档”。上世纪90年代末,母亲光荣退休,上级组织以及全体居民,都把接班人重任交给了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担任了琼花观居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
或许是因为家风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扬州,我连续创下了十多项社会建设“第一”的纪录:第一个办起了“阳光学堂”,让孩子们放学以后有个好的去处;第一个创办了“居民法治苑”,引得前来视察的国家司法部部长吴爱英交口称赞;第一个创办了“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中心”,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进一步实现了“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服务最小化”……
八旬老人无儿无女,我为他尽孝心
我在社区工作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身边的困难群众。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经常走访辖区居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送去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王酉尧老人年过八旬,一辈子孤苦伶仃,王老原本硬朗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因为无儿无女,生了病外人都不知道。我始终把他放在心上,趁着社区有智慧养老项目,决定让王酉尧成为首批受益对象。如今王老的床下,装了红外感应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监控终端掌握他的起居情况。一天,社区工作人员从监控中看到,王老起床很迟,于是,我专门登门探望,果然发现他肾病发作,随即将他送到市一院,经过医生及时治疗,很快转危为安。
每年除夕,我都要把孤寡老人聚到一起,吃一顿其乐融融的团圆饭,迄今已坚持了18年。
家人的支持
儿媳热心调解矛盾
在她身上有我的影子
社区工作是与千家万户打交道,而家庭对于我的工作称得上千方百计地支持。媳妇王静也是个社区工作者,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王静在何园社区工作期间,热心于矛盾调解。
大小武城巷的道路翻建工程,一户姓朱的不愿意把阴沟雨水篦子放家门口,还有一户姓王的担心路面抬高会有流水进来,不做通这两户的思想工作,整个工程就无法进展。她连续耗去了五个晚上,与这两户人家谈工程,谈大局,谈利益,谈未来,像朋友聊家常一样,看见桌子脏了,顺便抹一抹,看见地脏了,帮助扫一扫……都说“锅不热,饼不贴,锅一热,饼就贴”,关系到了这个份上,矛盾自然迎刃而解。许多人评价:在王静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我们这家人吃饭时,话题不知不觉就会转移到社区工作上,小的为老的出谋划策,老的为小的指点迷津,全家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小家庭融入了社区大家庭,而男女老少也都愿意为社区建设出力流汗,大家决心努力谱写“三代小巷总理”的传奇。
通讯员 张翔宇
记者 周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