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一区两中心”建设,苏州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收到干货满满“政策大礼包”——
三条产业新政助力“苏州制造”
在昨天召开的“一区两中心”建设推进大会上,苏州市支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发布,分别是《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苏州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州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令各界广泛关注的是,在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的背景下,这三条产业新政有的放矢,针对苏州产业链需提升环节及突出问题提出鲜明又具体的工作举措,通过拟建在建的项目、平台和机制实现强链补链,以“干货”和“硬招”着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中国药谷”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
此次发布的《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延续了苏州打造“中国药谷”的既有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任务举措,突出全产业链战略,首次将支持范围覆盖全产业链,包括研发—转化—制造—市场推广,同时填补医药数字化和中医药政策空白。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行动计划”分四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施路径、十大工程和支持推进。
——总体要求:以打响“中国药谷”品牌为总体方向,围绕全产业链发展,提出了到2023年苏州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企业超4000家、产业规模突破3300亿元、百亿企业3家以上、上市企业突破40家等重要目标。
——实施路径:一是锻长。继续扩大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优势;二是补短。明确目前苏州产业链上、中、下游亟须补齐的短板环节及产品;三是育新。结合国家、江苏省及苏州市发展方向,加速布局基因与生物技术、高端医疗装备及器械、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临床医学与健康等前沿领域。
——三年推进十大工程:实施“链主引培”工程,重点加大产业化支持和本地产品市场推广应用;实施“技术攻坚”工程,重点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国产替代应用;实施“创新平台”工程,重点打造九大产业配套平台;实施“临床提升”工程,重点推进临床试验能力建设,加强长三角跨区域合作;实施“审批提效”工程,重点争取设立省认证审评核查相关中心;实施“载体建设”工程,重点开展医药产业园培育管理;实施“人才引育”工程,重点加大高端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实施“金融助力”工程。重点从基金、信贷、保险、兼并重组等方面进行多维度产业支持;实施“数字融合”工程,重点支持数字化融合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重点促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中医院校落地合作。
——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产业化阶段联合技术攻关的,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对参加国家集采中标的企业,按采购额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记者注意到,“三年行动计划”中最为吸睛的财政扶持亮点是:对单个企业每年享受本市两级财政扶持叠加额度,由原先8000万元上限提高至2亿元。
“中国芯”为“苏州制造”强基生根
集成电路在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核心装备等几乎所有制造领域都起着关键作用,是信息社会的“根基”和现代工业的“粮食”。截至2020年底,全市从事集成电路及其相关企业230余家,研发人员占30%以上,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整体销售收入625.7亿元。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苏州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着重支持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关注集成电路制造、封测、关键材料和装备全产业链,着力构建重点突出、兼顾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持体系,从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促进产业集聚。主要包括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对外并购、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引育壮大重点企业和鼓励重大项目落地等5条措施。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晋档补差奖励。对制造、封装测试、关键装备和材料企业,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晋档补差奖励。企业并购方面,对于企业并购和技术收购,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对于认定的特色产业园区,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引育重点企业方面,对技术先进、市场领先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入选“中国芯”优秀产品名单的企业,给予每个产品20万元奖励。重大项目落地方面,对重大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以及配套材料、设备项目落地,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财政补贴。
鼓励创新发展。主要包括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流片验证补贴、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支持设计工具研发、奖励国家重大专项、支持设立研发机构和加强技术标准研制等7条措施。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按攻关投入的50%进行补助,单个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流片验证补贴方面,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流片验证,包括流片费、光罩制作费等给予最高50%补贴,单个企业补贴不超过1000万元。设计工具研发方面,对从事EDA设计工具研发的企业,每年给予研发费用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奖励国家重大专项方面,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重大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完善生态体系。主要包括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人才引进、支持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培训基地建设、支持整机芯片联动和鼓励设计制造联动等6条措施。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对于认定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每年给予最高300万元的奖励。重点人才引进方面,参照苏州市现有人才相关政策执行。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鼓励在苏高校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对于设置相关学科的学校,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支持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对于认定的集成电路人才培训基地,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整机芯片联动方面,鼓励终端厂商、系统方案集成商试用芯片产品,对于使用本地芯片的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设计制造联动方面,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对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提供生产线产能的企业,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
首次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支持政策
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苏州将人工智能作为先导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产业发展综合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全市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000家,2020年苏州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897.4亿元,近三年产值规模平均增速达24.8%。
市工信局相关责任人介绍,从2020年起,苏州把人工智能纳入“新基建”范畴,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此次《苏州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结合苏州产业特点,重点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主线,首次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支持政策,主要是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发展、自主创新、融合应用、生态发展四个方面: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包括支持重点企业引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支持重大项目集聚3条措施。其中,“支持重点企业引育”主要包括对企业总部迁入、重点企业落户、众创空间企业孵化等给予相应支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主要是支持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实施对强链补链有重大影响的兼并重组,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对首次入选的人工智能“头雁”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加快产业自主创新。包括支持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重大创新项目、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支持参与标准制定4条措施。其中,“支持关键技术创新”主要是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给予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的补助;“支持重大创新项目”主要是建立重点支持领域创新项目库,对技术水平先进、商业模式领先的项目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项目扶持;“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主要是对经苏州市及以上认定的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经江苏省及以上认定的首版次人工智能软件,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200万元的奖励;“支持参与标准制定”主要是对主导、参与人工智能标准研制的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项的奖励。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包括支持场景应用示范、支持供给能力提升、支持加强供需对接等3条措施。其中,“支持场景应用示范”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择优评定苏州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给予场景提供主体(非政府投资主体)最高200万元的奖励;给予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支持供给能力提升”主要是择优评定市级优秀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给予最高20万元/项的奖励;“支持加强供需对接”主要是鼓励建设运营人工智能供需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按不超过年度运营经费20%给予单个平台每年最高100万元的补贴。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包括支持重大载体创建、支持平台开放共享、支持举办重大活动、支持产教深度融合和支持产业服务机构建设5条措施。其中,“支持重大载体创建”主要是对获评的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200万元奖励;对新获认定人工智能领域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0万元奖励。“支持平台开放共享”主要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开放共享人工智能数据归集、算力开放等创新支撑平台,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研发、云资源租赁等服务,择优给予综合贡献度较高的开放平台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支持产教深度融合”主要是鼓励在苏高校研究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和学科;支持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最高给予100万元建设资助。□苏报记者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