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蟹是吴中水产的一块“黄金招牌”,给沿岸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去年,“围网养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太湖蟹正式住进了“新家”。
从空中俯瞰太湖蟹的“新家”,东山半岛东大圩内笔直的堤坝和渠道画出数百个整齐的“方格”,高标准“塘养”替代“围网”,今年,太湖蟹养殖情况如何?
朱相荣是一位40多岁的蟹农,有着22年的养蟹经验。今年,他来到生态养殖示范区,开启了高标准养蟹的崭新职业体验。“我的蟹塘有35亩,今年预计能收获大闸蟹6500斤左右,其中大蟹要占到七、八成,根据今年的销售行情,估计最起码销售35万元以上。”朱相荣介绍说。“这是我今天捉到的一只8两重的大螃蟹,我22年养蟹生涯也是头一次见!”朱相荣面露喜色,只有长足了的蟹,壳盖才会凸起,而且肉质饱满、味道特别鲜美。
“能养出这么大的蟹,虽然出乎我意料,但想想政府和我们蟹农的前期努力,能养出高品质的太湖蟹也在情理之中。”朱相荣坚定地说。他介绍,这些年政府为了兼顾环境保护和养殖户利益,在东西大圩建设高标准生态养殖区,投入了不少的财力和物力,尤其是还通了电,为养殖户的保产增收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在吴中区,还有很多蟹农与朱相荣有类似经历。
东山镇蟹农宋永康承包了216亩标准养殖池塘。他说:“标准养殖池塘里养出的大闸蟹的平均体重,比以往围网养殖的至少要高出半两左右。对螃蟹而言,体重增加半两就意味着提升一个等级。今年是第一年,效益还不明显,预计从明年开始,每亩水面能比以前增收3000元。”
据了解,东山镇现代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区总面积1万亩,其中生态养殖区面积6000亩,“五位一体”尾水处理区面积4000亩,尾水处理区占到40%。每个蟹塘养殖所产生的废水,会循环到涵养区,经过自净,又可重新利用。
一方面通过池塘水质在线动态信息监测、渔业生态养殖可追溯、尾水生态净化处理等科技手段,打造高标准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太湖蟹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还对传统圩退养整治区进行全面湿地功能恢复提升,逐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比“围网”养蟹,标准化池塘养殖太湖蟹的条件和环境更易调控,加上今年天气好于去年,太湖大闸蟹的品质和个头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今年是东山镇现代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区太湖蟹投产的第一年,预计产值约为1亿元。(苏报融媒记者 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