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姑苏实验室:“顶天立地”打造国际化创新策源地
2020-06-30 08:36: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以下简称姑苏实验室),看的不是当下和今后几年,而是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远的未来。

“姑苏实验室怎么建,谁来建,建成什么样?”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此,苏州有着深深的考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姑苏实验室紧扣材料领域中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前沿技术等“三大重点”,追求“顶天立地”发展。一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世界科技前沿,一端脚踏地方产业发展应用实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将兼顾“顶天”和“立地”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姑苏实验室成为第一批“江苏省实验室”,并力争成为本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化的创新策源地,努力为苏州乃至江苏未来发展提供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

凝练三大研究方向,两个五年跻身世界一流

在科技领域,“顶天”和“立地”,其实是两拨人,道出的是“科技两张皮”现象,是科学基础研究与经济活动的深层次矛盾。

姑苏实验室兼顾“顶天”和“立地”融合发展,一方面瞄准世界和国家材料科学领域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和战略技术突破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地方制造业发展重大需求,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中美贸易摩擦更加使我们认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严重性,以及创新发展和科技驱动的紧迫性。中科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郝跃认为,打造国家实验室,战略定位应该瞄准国际前沿。尤其疫情以后,中国企业将在科技方面有一些重要障碍,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突出创新。

材料领域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无所不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说,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材料的面太广,苏州要定位清楚,姑苏实验室要做材料领域具体哪些方面。

苏州在材料科学具体方向的选择上,既要立足苏州需求,也要对接国家战略;既要有现实考量,也要有长远谋划。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首届“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的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发言中提到,他们团队“十年磨一剑”,把当年冷门的微结构做成了热门,这对苏州凝练姑苏实验室研究方向有着深刻启发。

既要抓住热点,苏州最短缺、最急需、最迫切的东西,也要关注“冷门”,要有超前性的长远谋划。目前,姑苏实验室已初步确定电子信息材料、生命健康材料、能源环境材料等研究领域。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将致力突破电子信息核心元器件与关键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有效支撑“新基建”国家战略,引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战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健康策略,因而对生命健康材料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需求。材料在能源与环境技术中是决定性因素,也是产业链上游的“卡脖子”环节。为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姑苏实验室将持续致力于新能源材料、材料循环再生、提效降排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姑苏实验室将加快建设一批公共平台,包括参与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建设材料生长与测试表征平台、仿真模拟与可靠性分析平台、纤维复合材料共建共享与评价平台、生物医学平台等。

建设姑苏实验室,不可能一蹴而就。苏州立足长远,分阶段锁定未来五年、十年发展。在目标上,姑苏实验室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一期建设,集聚1000名以上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才,突破一批材料科学领域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引领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再通过五年左右的二期建设,力争到2030年骨干人员规模达到3000名以上,集聚造就30个以上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原创成果,攻克一批制约我国战略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实验室行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策源地和国家材料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

用开放赋能,打造苏州开放创新新标杆

自主创新不等于关门创新,既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单兵作战”。建设姑苏实验室,必须打开大门、用开放赋能。

近年来,苏州坚持开放创新,着力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拓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每年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50多场,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超2000个,创新载体平台超130家。我市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4家,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与清华大学共建13个,全国最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新建研究所17家,占全省(30家)的57%。外国人才引进方面,苏州设立外籍院士工作站5家、外国专家工作室285家;新引进外国专家743人,其中高端外国专家208人,累计引进外国人才1.22万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4728人,分别占全省的47%和58%。

建设姑苏实验室,苏州将面向国内乃至全球开放,最大限度积极汇聚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为代表的相关科研机构,协同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材料优势学科力量,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力量,加强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合作交流,加速全球材料科学领域优势资源的引进和集聚,努力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实验室。同时,深化与其他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打造苏州开放创新的新标杆。

“苏州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优势很明显。”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路建美说,就苏州大学来说,材料学科现有5位院士,材料学科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千分之一学科,同时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科学研究,这些都是优势。

“苏州建设姑苏实验室非常有魄力。苏州本来就是人才济济的,而且江苏省人才也很多,所以我想以姑苏实验室为基础,能够多会集一批人才,特别是江苏省的人才,应该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吸收进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邢定钰表示,南京大学从2003年开始筹备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有十几个院士,有三四十位教授、杰出青年,他们的微结构主要就是材料领域,如果苏州需要,他们的人才平台可以加盟。

系列新机制登场,全力营造最优创新生态

中科院原副院长施尔畏认为,关于实验室模式这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给出一个答案。本质上它是科技发展中政府、市场所扮演角色的问题。

苏州建设姑苏实验室,必须破除当前科技体制的一些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充分学习借鉴多方面经验,力争在实验室建设之初有一个好的顶层架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6月22日,在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确定了姑苏实验室执行主任人选,通过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姑苏实验室以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体化运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姑苏实验室将探索建立有别于传统国家实验室的全新管理架构,基于“组织支撑流程,流程支撑业务”的理念设立组织模块,创新实践“主建”和“主战”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努力实现以程序化的方法管理需求,以投资的理念管理项目和以结构化的程序规范管理。同时,还将实行现代实验室管理制度,充分激发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全力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一系列新机制,将伴随着姑苏实验室的挂牌成立闪亮登场。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与集成技术开发机制。引入投资的理念管理科研项目立项与决策;打破传统PI科研管理模式,探索结构化的集成技术开发流程体系,进而确保“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开放融合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坚持中立性原则,引领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致力成为沟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开发式合作研究平台,追求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和生态系统的规模效益,并以贡献为依据分享利益。

“一室两制”和分类评价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全聘和双聘相结合的人事聘用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探索项目攻关团队负责人及主要骨干人员的灵活使用模式。引入科研同行评议制度和用户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高质量完成时的即时激励机制,专利转化分配和虚拟基金等长效激励机制。

多元投入与放管结合的保障机制。建设初期,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在姑苏实验室发展过程中,鼓励其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模式,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建设。

今天的基础,就是明天的后劲。

苏州将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牵引作用,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关系、集中建院和分散辐射的关系、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的关系、以我为主和国省共建的关系,大力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攻克技术难关、引领转型发展,让创新为苏州发展持续赋能,为苏州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时代前列提供坚实支撑。□苏报记者陆晓华张晓亮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