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全省首例!4.5毫米间隙中穿刺注射
2020-03-06 09:25:00  来源:引力播  
1
听新闻

22岁的小王因自小患上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不能独立行走。昨天上午,他在苏大附一院成功接受基因修饰药物“诺西那生钠”的鞘内注射治疗,成为江苏省首例进行该药治疗的成人SMA患者,日后他的身体机能有望改善。

小王在出生6个月后被发现运动发育迟滞,哭声低下、蹬腿无力、上肢上抬困难等,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症状,父母带着孩子辗转北京、上海等多地问诊,最终确诊小王为脊髓性SMAⅡ型患者。据了解,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以脊髓和下脑干中运动神经元的丢失为特征,从而导致进行性肌肉萎缩和无力,随着病程的延长,最终影响吞咽和呼吸功能,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脊髓性肌萎缩症从重到轻被分为0、I、II、III、IV五个类型。

随着年纪的增长,小王的症状逐年加重,而且脊柱侧弯也愈发加剧,目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借助轮椅及看护人的照顾。去年,全球首个SMA基因修饰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SMA,这让小王父母看到了希望。今年春节后,小王的父亲来到苏大附一院神经内科,寻求治疗方案。

“小王病程时间长,存在严重的复杂性脊柱侧弯,相较于婴幼儿、青少年,鞘内注射时,定位进针位置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更高!”苏大附一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方琪解释,鞘内注射是通过腰穿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运动神经元出现病变的部位,即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中。

为了保证注射的顺利进行,治疗团队在术前对小王进行了个体化分析,制定多重方案,同时评估可能的穿刺通路,进行模拟演练。今天上午9时手术开始,医生发现小王脊柱侧弯并有一定程度的旋转,在CT等影像引导下,专家团队在严重变形的脊柱间隙中找到最佳穿刺入路,最后由麻醉科主任医师金晓红从4.5毫米宽的椎管间隙中成功穿刺,完成鞘内注射。据悉,小王也是江苏省首例接受基因修饰药物治疗的成人SMA患者。

“SMA Ⅱ型患者的存活期通常只有20 岁左右,基因修饰药物的注射,相当于为小王开通了后续治疗的通道,这是以前的治疗方案做不到的。”方琪说,接下来通过后续用药,不仅可以改善小王的身体机能,还能逐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 通讯员 邱浣敏)

标签:注射;脊髓;基因修饰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