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苏报融媒记者陶冠群)昨天,在完成第三场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后,“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立言”第三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形成一批理论成果,为中国美术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带来启发。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首先登场,作题为《书法:回归日常生活》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书法一直是文化的承载、教化的象征。书法的丢弃是对中国文化根基的丢弃。在强调文化自信、民族传统的今天,书法应该正本清源。我们要重新认识书法和生活的关系,重视日常书写的体验,重视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的关系,让书法回归日常生活。随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李若晴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中心,解读了嘉道年间的广州文人与城市生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邵晓峰教授则从画中具有特色的家具图像入手,介绍了敦煌壁画这个“一带一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瑰宝。
本场圆桌会议上,多位与会嘉宾的主旨发言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探讨了与苏州有关的美术理论话题。苏州吴门画派研究院院长林家治评析了《仇英模清明上河图》,认为这幅图结构严谨、情节跌宕有序,色彩运用上采用工笔重彩,精工而巧丽,是大青绿风俗画的代表之作。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木从明代唐志契论苏州画与松江画的区别谈起,指出吴门诸家继承的主要是宋元山水画意境的传统,而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开启的笔墨的传统,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又一种倾向。笔墨的传统与意境的传统之间除了类型上的差异,没有优劣高下、进步落后的区别,互相取长补短为好。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朱万章梳理和考订了明代中期以来唐寅小像的生成与数量,从其艺术作品以外的因素讨论了唐寅在明代中期以来直到20世纪的接受史及其艺术的传播和影响。
南京博物院藏《康熙南巡图》粉本第七卷画的是康熙南巡无锡到苏州的景象,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万新华对其进行了探析,认为此图习惯被定为“宋骏业所作”,应实为“王翚等合作”。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苏州职业大学教授戴云亮以“临摹中的创造性”为题,从结构内容、屏风媒介、表现技法等方面对唐寅的《临韩熙载夜宴图卷》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苏州画家对于前代绘画经典作品的解读立场和临摹的态度,认为这样的临作在尊重古代经典作品的同时,展示出了自主独创的艺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