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戚阜生 通讯员 赵峰 )“我们的目标就是安全无事故,质量零缺陷!”7月25日,在拥有“万里长江第一廊”之称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现场,国网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俞越中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安全施工,施工总体进度超过90%,目前已经进入最后安装冲刺阶段,“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按期完工,在国庆前顺利投运!”
“GIL”是“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的英文缩写,简单地说,就是将特高压线路,放置在充满惰性气体的容器中传送电能。俞越中说,GIL具有传输容量大、损耗低、人身安全水平高、电磁场极低,节省占地等多项优点。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满足长三角地区的用电需求,实现地区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7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面开工建设“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经过评判,特高压线采用“GIL”技术,通过江底隧道渡江,比传统的铁塔过江更为安全可靠,“可以避免大跨越方式对长江航道的影响,对通航安全、航道维护、港口规划、防洪等因素均消除了不利影响!”
“这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俞越中引导记者进入了位于苏州常熟市的南岸引接站,“我们现在位于苏通大桥上游1公里处,脚下就是这条管廊隧道的起点,终点在南通,全长近5.5公里。”
据介绍,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由于技术难度大,创下许多新纪录:最深处有-74.83米,这个深度的水土压力超过0.8兆帕,是目前国内江河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的隧道。
隧道口,一条铁轨向深处“走去”,这时驶来一组长长的“车队”,上面整齐摆放十多米长的钢管。“大伙都叫它‘小火车’,运载着每一个‘单元’!”俞越中告诉记者,这些钢管单元中间就是特高压传输装置,拼接以后将在其中充注六氟化硫气体,“蜿蜒前行,基本是非水平铺设,每隔72米,我们还要装上一段带伸缩节的单元,以适应运行过程中环境温度变化、极限负荷情况,以及地震等特殊工况下的累积变形要求。”
一边3根钢管,左右一共2组六根GIL管线,构成2回1000千伏过江输电通道,此外还预留了两回500千伏电缆以及通信、有线电视等市政通用管线。顺着俞越中的手指,记者看到线路铺设已经快到隧道口。“我们采用的是中间开花,向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施工,最大限度地加快工程进度!”俞越中自豪地说,整个工程GIL气室有近400个,单元数量超2000个,六氟化硫气体用量约780吨,绝缘子数量近6000支。
2016年7月29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6年8月开工建设,2017年6月盾构机顺利始发,2018年8月隧道成功贯通,2018年11月隧道辅助系统开始安装,2019年3月隧道GIL设备开始安装……身为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业主项目经理,俞越中坦言,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工程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更无人员伤亡。
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国网江苏电力有效协同中铁十四局、江苏送变电、华东电力设计院等参建单位,“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有序推进’的建设原则,精心组织,细化工程管理和技术措施,切实提升工程建设效率。”俞越中坚定地说。
连日的高温并没有影响工程进度,针对GIL支架化学螺栓安装前钢筋探测、隧道内通风、六氟化硫气体漏点检测、竖井段定位测量等专业性难题,国网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正在组织各参建队伍的技术专家对工程难点开展专项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着眼于提高工作质量,破解工程难题,全面提升工程安全、质量、技术等专业管理水平,以形成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QC项目等创新成果。
到“十三五”末,华东地区区外来电总容量将高达1.1亿千瓦,其中仅江苏就将消纳近5000万千瓦。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建成后,淮南—南京—上海工程将与已投运的皖电东送淮南—皖南—上海工程一起,形成贯穿皖、苏、浙、沪负荷中心的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这也是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双环网,将大幅提高华东电网接纳区外来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特高压线路从隧道过江后,将一路向南,不远处就是一座现代的智能变电站,投运后苏州地区就可以用上安徽淮南送过来的电!” 业主项目副经理、国网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柏彬告诉记者。
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真正做到了安全、质量管理可控、在控、能控,必将为创新特高压跨海、跨江输电技术,奠定坚实基础!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高度评价该工程是目前国内现场管理最好、实体质量最优、建设进度最快的行业标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