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没有”画笔的画者
2019-05-22 16:32: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刘永宁最拿手的就是画虾。

  一张熟宣纸,一个装着调好墨汁的墨盒……初次见到刘永宁时,这位80岁的老人正在家中聚精会神地创作一幅手指画作品《群虾争上游》。

  “关于手指画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唐代的手摸绢素。清代曾盛极一时,那时手指画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开来,婚寿喜庆,人们常以手指画作为贺礼。但进入到20世纪后,手指画就像微弱的一缕余烬,奄奄一息。”刘永宁边说边向记者演示起手指画的创作过程:首先就是选料,作画的纸张需要选用熟宣纸。由于手指不具有毛笔的吸水性,墨很快就会从指甲上流淌下来,墨汁的印染度很难控制,所以手指画的创作最好是选用水墨不易渗透的熟宣纸。创作的难点则在于手指比较光滑,用手指勾勒线条的难度要比用画笔的难度大很多,需要很好地掌握勾线的力度,重了线条就变粗,轻了又不容易在宣纸上勾出匀称的线条。不一会的功夫,七只大虾跃然纸上。柔软挺拔的虾须,长着薄薄绒毛的虾钳,微微翘起的虾尾,形态各异,形象逼真。

  说起学习手指画的缘起,刘永宁介绍说,他小时候就喜欢绘画,为此专门在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后来在欣赏高其佩(被誉为手指画创始人)的作品时,被其精湛的技艺深深地折服,从那时起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这一行当。手指画看来清新淡雅,可观赏性强,但作画却是一份苦差事。寒冬腊月天,他躲在只有八九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坚持创作,长时间站在冰冷坚硬的水泥地上,现在他的膝关节还时时隐隐作痛。而酷暑炎热天,太阳毒辣地透过玻璃窗直照到宣纸上,他闷在小屋里也不会开电扇,生怕宣纸抖动而影响到作画,时常是汗水墨水混为一体。

  196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永宁得了潘天寿的通讯地址。对于手指画的执着驱动着他带上自己几幅得意的作品,就匆匆坐上了苏州驶向杭州的轮船。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刘永宁见到了这位影响他一生的人。直到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潘老告诉他手指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但同是绘画,手指画也自然与毛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处。手指的指甲就相当于毛笔的中锋,手指上的肉相当于毛笔的侧锋,画好手指画需要很厚重的毛笔画功底。

  1992年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作品展中,刘永宁有5幅作品参展,同时被《中国手指画百家作品集》一书收录。在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与辽宁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一次画展上,刘永宁创作的《渔村晓泊》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目前,除了刘永宁之外,苏州基本已经没人在从事专门的手指画创作了。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刘永宁专门开设了自己的画室,每个周末他会教授30多名学生画画。

  记者徐志强摄影报道

标签:宣纸;创作;绘画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