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言恭达为苏州胥门书写楹联成网络“爆款”
2019-01-14 08: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束有春)“千古功臣在,揽史上烟云,灯火映红千载梦;一门旭日升,醉江南景色,莺声啼绿一城春”,这幅苏州胥门对联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是由吴继强先生撰写,著名文化大家言恭达先生书写的2019楹联,此联刚刚在微信朋友圈一亮相,立即成为网红楹联,获得点赞无数。

言恭达为苏州胥门书写的2019年度春联

  古城平添新风尚,城门胜似家园户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们对于岁时节令的变化十分关注,在一些月份的称谓上也很有特点。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夏历”,即夏王朝定的岁历,因为它与农业密切相关,所以又称“农历”。封建帝制推翻后,我国开始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接轨。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确定,1月1日为“新年”开始。从此,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所以又称“公历”;一种是传统农耕社会的“农历”体系,这个体系与阳历对应,所以又称为“阴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

  阳历的第一天1 月1日,西方人仅称之为“新年”,但中国人把这一天称为“元旦”,因为这个词也是由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原先藏在《晋书》古籍里,后来被“活”用到阳历新年的开始。将夏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春节”,刚好是在春季。汉语词汇丰富,由此可见一斑。“元旦”“春节”明确分工,都是在国民政府初期完成的。

常州2018年挂春联资料图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商历”“周历”“秦历”,它们与“夏历”的区别仅在于以哪一个月为“岁首”的问题,四者之间,岁首依次递减一个月,即“商历”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现在的农历十一月为岁首,“秦历”以现在的农历十月为岁首。到了汉代,朝廷最终确定采用夏历,所以沿用至今。 

  中国人出于对农历的尊重,从《春秋》经“春王正月”中汲取纪年方法,将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此外,人们也把冬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十月、冬月、腊月,“寒冬腊月”就是指的这两个月。记得小时候,老一辈都是这么称呼的,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也这样说着,传统岁时习俗文化就是这样被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传承着。

  “腊月”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月禁忌最多,印象最深的有:欠人家的钱必须在这一个月还清;任何人不许再骂别人说脏话了;不许再说不吉利的话了,小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大人不许再打小孩子了;等等。这一个月,也是最快乐忙呼着的一个月,人们要精神饱满地以不同的喜庆方式,迎接新年“春节”的到来。在丰富多样的喜迎“春节”活动中,写对联(又曰写“春联”)、贴对联,用吉祥喜庆语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祝福等,是腊月里要做的一项重要事情。

  平仄对仗对联样,门楹楼阁厅堂柱

  “对联”的起源,与汉语丰富的词汇有关,与汉字阅读时的“四声”声调有关,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有关。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原本都是可以吟诵或吟唱的,尤其是东汉时期佛教音乐的传入,更增添了汉字的音乐节奏感。“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骈骊”诗文出现后,“对联”的出现,可以说是在诗词歌赋“文化大餐”后呈现的“小菜一碟”,是水到渠成,得来无须费功夫的事。“对”者,成双成也;“联”者,两者之间文意文气相通相关也。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认为,五代时期后蜀君主孟昶所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最早的对联;也有认为,东晋王羲之写的“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对联最早。这些追溯都很有意义,因为它是用“两句”语言来表达一个完整含义的最佳形式,它不是诗词,更不是歌赋,犹如从亚当身体中抽出的一根肋骨而长成的夏娃,一旦诞生后,就有了无限的魅力与生命力。为普通百姓所喜欢,走进了千家万户。

  与诗词歌赋不同的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程式是,对联是一定要张贴起来或者挂起来的。家用对联要贴在居家的门框门楣门堂上,开始可能没有横批,后来发展为上联、下联、横批。发展到后来,民间还通过剪纸工艺,将吉祥图案悬贴在门楣上,扬州一带,俗称“挂乐”。经过精心打扮的春节家家户户,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楹联”是对联的孪生兄弟。楹者,柱也,具体指堂屋前面的柱子,泛指所有建筑的柱子。随着对联民俗价值、审美价值的不断被发现,人们不再满足于将其只作为居家门户所用,而被广泛运用于大型建筑如寺庙、楼阁、厅堂等的廊柱上,采取的形式有的是悬挂,也有直接贴在柱子上的。人们将张贴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称为“楹联”,顺理成章。楹联的字数一般比对联多,不是五言或七言就了结的,往往呈现起承转合、迭宕起伏特点。但通常人们在讲对联时,往往潜意识中已经将楹联包含在内了,似乎有点约定俗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具体是到了21世纪的2016年,“对联”的另一个同胞兄弟诞生了,它的诞生地就在我们南京,我把它称之为“城门联”。

  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在江苏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等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发力下,南京市明城墙上的9个城门挂上了对联。对联的内容通过征集评选后产生,再由省内著名书法家分别挥毫书写。南京明城墙,虽历经沧桑磨难,但巍峨蜿蜒,雄姿英发,是南京这座城市的象征,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城门高大雄伟,地处交通要津,是这座古城的“眼”。悬挂在城门两侧的一副副对联,显得气魄非凡,十分吸引眼球,获得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誉。“城门联”为南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辉添色,更为这座古老的城市营造了浓郁的“春节”喜庆氛围。

无锡2018年挂春联资料图

  2017年,南京将挂城门联增加到12个,能够挂对联的城门都给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古都南京被装扮得像个大客厅,人们进入城门,犹如进入到自己的家园一样感到温馨。

  2018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牵头组织南京以外的其他12个城市的24个城门携手加入到挂“城门联”的大军中来,江苏大地,一时间,有36个城门在同时欢歌,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一座座城门,就像肩披红色绶带、彬彬有礼的礼宾先生们,在古城门口恭迎着人们的到来。

  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据活动主办方——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副总经理管云林介绍,这次挂春联规模扩大到全省40个城门,这既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也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打造城市新民俗,让春联从家门跨越到城门,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忽如一夜花千树,城门高挂楹联语

  苏州与南京一样,也是198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时全国有24座城市被列入,江苏就有3家,还有一家是扬州市。苏州古城保留下来的城垣不算太长,但城门保留了几座,如:阊门、胥门、相门、金门、齐门、平门、娄门、蛇门、盘门等。每座城门都是一处风光,一处景点,每座城门都有特定的意义,犹如一本教课书。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坐东西向,是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门之一。

  提起苏州城的建城史,人们当然会想到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因为当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城池,形成大城和内城,那是苏州最早建城之始。但必须指出的是,伍子胥当年建造的城,与现在的苏州城不是一回事。伍子胥当年建造的城,其地理位置在今木渎镇境内,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已经将其轮廓基本摸清。现在的苏州城始建于东汉顺帝(126-144)年间,由“会稽郡”变为“吴郡”所在地,目前的苏州城基本保留了东汉时期的轮廓。之于“胥门”,原先是在城南面,面对太湖之滨的胥口,后改筑在苏州城的西侧至今。“胥门”之得名,一说此门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一说伍子胥被害后,头颅曾挂在此门上。确切的解释应该是:因太湖“胥口”而得名。现在的胥门为元代修建,更多的是代表了吴地百姓对伍子胥的纪念之情。

  2019年,胥门的春联内容,能够紧扣伍子胥与苏州城的关系,结合城门方位朝向,由古往而今朝,由一城而江南,由灯火而春绿,在历史与现代对话中,给人以古城日益焕发勃勃生机之感。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在书写这副对联时,饱蘸激情,主要运用隶书笔势,个别字兼及篆体笔势,采用繁体字形式书写,不仅增添了这副城门对联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更显得书法艺术韵味饱满,令人驻足,养眼而又咀嚼不已。春节期间,欣赏这副城门对联,可谓是“二美具,四难并”矣。

  有诗赞曰:

  大哉乾元坤道暖,

  春回万户饮屠苏。

  门对朝阳纳吉庆,

  窗含紫气迎五福。

  平仄对仗对联样,

  门楹楼阁厅堂柱。

  忽如一夜花千树,

  城门高挂楹联语。

  古城平添新风尚,

  城门胜似家园户。

  城乡佳节春之声,

  山河盛世展宏图。

标签:
责编:戚阜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