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最美人物吴德沛:从农田走向人民大会堂
2018-08-02 08:41:00  来源:名城苏州网  作者:杨学敏  
1
听新闻

  7月31日,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发布厅”栏目播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分别被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人物”、苏州市级重大先进典型“时代先锋”荣誉称号。栏目刚一播出,社会反响非常热烈,不少市民都被吴德沛的事迹感动。8月1日,记者来到了苏大附一院,近距离走进吴德沛。

  早晨七点,城市刚刚睡醒,苏大附一院门口已经熙熙攘攘。你可以看到老人、小孩、丈夫、妻子、孕妇……他们拎着水果、早餐,在他们的脸上,你很难看到笑容。

  可是在8号楼7号病房里,却传来了一阵笑声。

  “我现在更有信心了。”患有白血病的王虹(化名)笑着说。据了解,经过治疗,现在王虹身上的肿痛和红点已经看不见了,再经过两到三个月疗程,她身上残留的白血病细胞还会压得更低一些。

  王虹接受吴德沛检查

  想到不久后就可以和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玩耍,王虹认为,这一切都多亏了吴德沛。

  开创白血病治疗“苏州模式” 他是田野里走出来的血液病专家

  病床前面,这个身穿白色大褂,个头不高,笑眯眯的医生,就是吴德沛。

  今年59岁的吴德沛,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临床专科的主要带头人之一,吴德沛开创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苏州模式”,建立了享誉海内外的苏州骨髓移植中心,移植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球前五,疗效达国际领先,获得国际骨髓移植大奖。

  他所带领的附一院血液科,年门诊量突破10万人次,住院患者1.2万人次,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年移植例数超过600例,位居全国第2。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家喻户晓的血液病专家,却曾在农田里和害虫、庄稼打了两年交道。

  1975年,出生在连云港赣榆县一个教育家庭的吴德沛顺利高中毕业,但因为当时的大学招生是推荐入学,17岁的吴德沛只能回乡和庄稼与虫子打起了交道。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当时那是奔走相告,立即借书。”回忆起这段经历,吴德沛感慨万千。“复习也就两个月不到吧,当时条件很艰苦,是挑灯夜战,上厕所也要摸着一本书。”

  在焦虑、期望中备考、等待,1978年3月,吴德沛满眼热泪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来到了苏州医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就此开启了他的四十年从医之路。

  青年吴德沛

  初入校门的吴德沛,这才知道血液学科是苏医重点学科,有许多知名教授。20岁的吴德沛牢牢记住了“血液学科、博习医院”八个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毕业就到附属医院工作。

  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任务重,很多时候,吴德沛仍要挑灯夜战。对吴德沛而言,能在工人文化宫看场电影,就是难得的放松了。

  吴德沛在宿舍

  因此,吴德沛也建议有志学医的青年,“古人说:‘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做良相可以救国救民,做良医可以治病救人。要想成为一名良医,也绝非易事,只有刻苦勤勉,终身学习,才能走得长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982年底,吴德沛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留校被分配到附一院内科工作,此后攻读并获得苏州医学院内科血液病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吴德沛到法国进修造血干细胞临床移植技术,2007年又飞赴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吴德沛(左一)与夫人及法国导师

  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两年赴法学习,三个月赴美学习……在医学殿堂里,吴德沛师从名医,不断学习和“充电”。

  正是凭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2017年1月9日,在北京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典礼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学科带头人吴德沛登台领奖,习近平总书记为其颁奖。

  据了解,他们递交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申报书厚达28页,那是长达22年心血凝聚的结晶:发现了三类可以导致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大大提高白血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水平,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这些成果向全国推广,在临床上挽救了无数病患者的生命。

  操刀海峡两岸首次捐髓 声名鹊起不改医者仁心

  “医生是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职业,当一个病人生命垂危的时候,你把他拉了回来,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企及的。”谈到医治好的病患,吴德沛教授总是很开心。

  和蔼可亲,医术精湛的吴德沛,也因此成了很多患者的救命恩人。

  2001年6月13日,作为主治大夫,吴德沛为江苏女孩陈霞成功移植台胞志愿者捐献骨髓的事迹,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吴德沛的名字。

  现在的陈霞

  当时,为陈霞找到完全相配的骨髓,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然而奇迹发生了,在吴德沛和医院的多方联系下,在台湾,终于找到了一个与陈霞完全相配的男供体。当骨髓从台湾运到大陆时,吴德沛团队立即开始进行手术,虽然面对巨大的压力,骨髓移植却非常成功,重获新生的陈霞更是亲切的称呼吴德沛为“吴爸爸”。

  2001年7月30日,吴德沛(右四)团队与陈霞出院合影

  来自希腊的Zacharias Pinakoulakis(简称Z),便是慕名而来,并在苏大附一院重获新生。

  Z介绍,他是一名健身教练,在2007年被希腊当地血液病医院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一恶性肿瘤发病五年后的死亡率为40%。可是在希腊国内治疗十年后,他的身体反而出现了呼吸困难和腹痛的症状,当地医生更是认为Z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不甘心的Z把目光转向了国外,通过浏览国际上最大的临床试验注册网站,Z和夫人看到了苏大附一院,并决定飞往中国,接受吴德沛的治疗。

  2018年3月,吴德沛(右三)团队与希腊就诊患者出院合影

  回忆在苏大附一院的那段时光,Z表示,在治病过程中,吴德沛教授和血液科的李彩霞医生温暖、鼓励的话语,让他对中国的治疗信心倍增。而吴德沛教授因病施治、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让Z印象深刻。Z认为吴德沛教授的科研水平非常厉害,国际化水平也很高,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治疗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都毫无障碍。

  Z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吴德沛教授在出门诊前去病房看望他,离开时,吴德沛在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大盒水饺,原来这是吴德沛上班前,特意绕去水饺店里给他买的加餐,这让他非常感动。

  这也正和吴德沛常对团队说的话相契合。“治病救人要做到既要去治愈病痛,也要去安慰心灵。”

  在患者的眼里,吴德沛仿佛无所不能,似乎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魔力。然而,自从41岁担任血液科主任,仅仅半年,巨大压力和繁忙工作就让吴德沛的血压攀升,到后来甚至需要联合两种降压药治疗。

  吴德沛笑着说:“我现在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兄弟’常伴左右了。”

  醉心科研3天休息5小时 他是学生眼中的男神

  在为患者解决燃眉之急、关爱病人的同时,吴德沛一直坚持医研相融,在科研和育人方面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据统计,三十多年来,吴德沛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各级奖项34项,专利2项;主编专著6部,发表SCI论著71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著260篇;连续多年被遴选为卫生部《内科学》统编教材编委。他还培养了8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2015年6月,吴德沛(右三)出席第20届欧洲血液学年会

  提起吴德沛科研的认真劲,和其接触较多的苏大附一院副主任医师徐杨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在2011年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时候,需要在七天内上交材料,吴老师和我们一起加班,3天只休息5个小时,直接睡在办公室里。材料上报后发现还有一处错误,吴老师亲自追去江苏省卫生厅修改材料。”

  徐杨还透露,2016年大伙申报国家奖,最后20天吴德沛推掉了所有工作,和他们一起整理材料、做ppt、反复录音,熬夜到凌晨两点。

  工作中严肃认真的吴德沛,在面对学生时则变成了贴心的“大白”。今年29岁的徐良静是吴德沛的学生,师徒相识已经六年。在吴良静心里,“吴主任不仅是我的恩师,还是我的平易近人的“男神”。”

  徐良静回忆,2015年的夏天,那是《超能陆战队》火爆的夏天,大白的形象深入人心。那天她跟吴老师一起上门诊,一个5岁的小患者拿了一个大白的玩偶送给吴老师,跟吴老师说“吴爷爷,你就是我心中最爱的大白”,当时吴主任就笑得好开心,亲切地把小姑娘抱在腿上,耐心地询问她的病情。

  “看到这一幕的我心里就很感动,小姑娘的那句告白也是我想对吴老师的告白。”吴良静笑着说,后来吴老师把大白送给了她。

  吴德沛与学生交流

  “德心佑天下,沛泽惠江东”,这是吴德沛的一位患者,在手术成功后赠给他的一幅藏头对联,这正是吴德沛的完美写照。现如今的吴德沛,虽然已经荣誉等身,但仍然坚持奋战在科研、医疗、育人的第一线。正如吴德沛自己所说:“只有刻苦勤勉,终身学习,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才能走得长远。”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