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苏州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出炉 超7成首选长三角地区
2018-06-22 17: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2日讯 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他们都通过哪些途径找工作,第一份工作的收入又是如何?他们在找工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为了解2018年苏州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联合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及部分高校开展快速调查。

  从调查情况来看,在就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最“期望的工资水平”为5000至8000元/月,而实际上超过七成的应届毕业生月薪在5000元以下。同时,超过7成应届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地区是长三角地区。

  71.5%——毕业生月薪5000元以下

  本次快速抽样调查,涵盖苏州本科和专科院校,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现场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已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03份。调查结果显示,103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意向书的应届生中,男性59人,占57.3%;女性44人,占42.7%。从学历来看,专科55人,占53.4%;大学本科48人,占46.6%。从专业来看,文、法、艺相关专业54人,占52.4%;理工科专业49人,占47.6%。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民营企业47人,国有企业26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28人,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2人。从月薪水平来看,3000元以下29人,占28.2%;3000至5000元44人,占42.7%;5000至8000元18人,占17.5%;8000至10000元10人,占9.7%;10000元以上2人,占1.9%。

  从获得工作的途径看,12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占11.7%;19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占18.4%;31人通过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占30.1%;36人通过人才招聘网站,占35%;5人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占4.8%。

  54.3%——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最受青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您期望的工业单位性质”时,29.1%的毕业生首选大中型国企,比重接近三成;其次是外资企业,选择比重为25.2%;民营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选择比重分别为18.4%、16.5%、8.7%。

  当被问及“选择职业与工作领域,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时,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收入较高”、“朝阳行业、前途远大”和“专业对口”,占比均超过五成,比重分别为59.2%、54.4%和53.4%。“创业机会多”和“工作稳定”选择比重也均超过两成。当被问及“期望的工资水平”时,5000至8000元选择人数最多,比重达35.9%;8000至10000元选择人数比重达29.1%;10000元以上比重为23.3%。

  72.8%——应届毕业生首选长三角地区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的就业地区中,长三角地区的比重超七成。其中,选择北京的占总数的7.8%,选择上海的占24.3%,选择深圳或广州占3.9%,共有36%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到一线城市发展;选择长三角城市(不含上海)工作的占48.5%,加上上海后的比重就达到了72.8%;选择中部大中城市、西部大中城市、其他城市的比重分别为6.8%、3.8%和4.9%。

  问及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选择“有较大的发展机会”的占75.7%,选择“生活条件好”的占63.1%,选择“良好的人才政策”的占62.1%,选择“回报家乡”和“看中创业环境”的占比均为25.2%。问及所能接受的上下班单程通勤时间,选择“1小时以内”的人数最多,占50.5%。

  78.6%——“提升自我能力”解决就业难题

  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求职竞争压力大、工资待遇不合适为就业难的主因;“提升求职者自身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

  调查显示,认为当前找工作难易程度一般和困难的人数较为接近,分别占调查总体的比重分别为43.7%和41.8%,认为找工作非常容易和容易的比重为8.7%;认为找工作非常困难的占5.8%。认为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求职者多竞争压力大”和“工资待遇不合适”并列首要原因,选择比重均为31.1%;“适合的职位少”、“缺乏应聘渠道”占比分别为27.2%和11.7%。

  问及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78.6%的被调查者选择“求职者本身提升自我能力”,选择“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占57.3%,选择“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的占49.5%,选择“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的占37.3%。问及求职时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35.9%的调查对象选择“薪酬和福利方面的信息”,选择“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的占32%。

  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活动,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针对面试等方面为应届生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应届生了解自身就业条件,充分展示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应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交流协作,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为学生整理归纳优质招聘信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大秋)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