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别被后期管理卡住了“脖子”
这个问题有没有解、怎么解?“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应当是总前提。具体的操作则需要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等有关各方共商对策,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
“在老城区开车,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躲过了高峰拥堵,避开了穿梭的非机动车,但还是无法逃离,‘找不到车位’的魔咒。”这个网络上的段子,尽管是一种调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区汽车停车泊位供不应求的窘境。
其实,“停车难”是众多城市普遍遇到的共性难题。从实践来看,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立体车库,有助于缓解“停车难”。现实生活中,从上世纪90年代起,苏州老城区陆续有不少地方如停车场、酒店、社区等等,采用了立体车库(机械车位)的办法,以此来缓解“停车难”,满足群众的停车需求。特别是在去年,经有关部门梳理,确定有13个地方符合建立智能化立体停车场的条件,可以建设立体车库。这堪称是苏州建设立体车库的一个小高潮了。
很显然,立体车库这种在国外早已流行多年的停车方式,如今在苏州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不过,据媒体记者调查,对于立体车库也并非叫好声一片,部分已经建好的立体车库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因此,有人很想建,有人建了却不用,有人甚至还想拆了。
那么,明明是缓解“停车难”的好帮手,为啥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呢?从记者的调查来看,问题集中在立体车库建好之后的后期运营养护管理环节,费用大、成本高,令人头痛。这个问题有没有解、怎么解?“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应当是总前提。
具体的操作则需要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等有关各方共商对策,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
想想看,既然立体车库是缓解“停车难”的好帮手,解决的又是群众停车的实际难题,那么总不能被后期管理卡住了“脖子”吧。
此外,据专业人士介绍,采用新型立体车库设计,比如贯穿横移式立体车库,就可以规避一些老式立体车库现有的弊端。所以,在建设立体车库时,建设方、使用者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应当充分论证,再做出选择,切不可盲目。(评论员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