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2018我们的生活有何改变?各位局长这样说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01-12 10:40:00

  中国江苏网讯 市“两会”期间,市部委办局的领导们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不少重磅讯息,赶紧跟着记者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

  近年来,苏州持续加大投入,着力织密民生保障网,但因病、因残仍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为此,苏州出台多项政策。

  从去年10月开始,苏州在护理和养老机构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减轻家庭负担,目前已有3100多名失能人员受益。

  记者:今年,苏州还将扩大长期护理险试点范围,工作重点会有哪些?

  朱正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

  今年,长期护理试点要走进家庭,开展居家的护理。同时对护理的标准、护理的项目以及对质量的监管、监测,这是我们的一个重点。

  大病医保全国领先

  今年1月,苏州大病保险制度新规正式实施,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10元,个人负担20元,年度内发生的自负费用累计达到6000元的,大病保险补偿800元;超过6000元且在费用区间内,按比例补偿。超过20万元的,最高可补偿80%,上不封顶。

  记者:苏州的大病医保制度和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朱正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

  按照国家的要求,是在城镇居民当中来进行探索,而我们这次不仅仅是覆盖城镇的居民,同时覆盖了我们所有的参保对象,全覆盖,这是我们苏州的一个特点。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应该讲会起到非常好的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苏州市社会医疗救助办法》也将相应调整,安排财政对特困人员开展保费补助、实时救助、专项救助等精准救助,为因病致贫家庭编织更加牢固的保障网。

  养老服务、民生保障,今年要这么干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着力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民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作为民生保障的一线工作部门,今年,苏州市民政局将在兜底线、补短板、强弱项、优供给、建机制、增活力上下功夫求突破,“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幸福感,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基层基础更加扎实。

  记者:面对愈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苏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永根 苏州市民政局局长

  2018年,民政部门将加快补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等短板,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继续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公办民营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提升乡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记者:今年将如何更好的保障民生,比如对因病致贫家庭?

  李永根 苏州市民政局局长

  2018年,我们将把精准帮扶工作的范围拓展到所有因病致贫家庭;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做到‘逢救必核’、精准识别。

  今年还将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对无劳动能力等不具备帮扶脱贫条件的困难群体实施兜底脱贫,着力构建政府救助、保险介入、慈善补充、群众互助的立体式救助体系,实实在在提升困难群体的获得感。

  外地土豆进苏州得有“两证”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是最大民生。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今年苏州将继续坚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

  记者:苏州市区农产品80%来自外省市,如何保障市民餐桌食品安全?

  陈建民 苏州市食药监局局长

  要保障市民餐桌安全,必须严把农产品入城关。外地白菜土豆要到苏州销售,必须带“两证”,一张是表示从哪里来的“身份证”,另一张是表示健康状况的“健康证”。

  去年,苏州80%以上大宗食用农产品已经做到进苏州带“两证”,今年这项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记者:外地农产品到苏州,为什么要带“两证”?这“两证”具体有什么样的作用?

  陈建民 苏州市食药监局局长

  “身份证”可以告诉我们,这些农产品从哪里来?生长过程中,用过哪些农药?“健康证”则代表该农产品目前的健康情况,相关卫生指标是否达标。

  在查看“两证”的同时,我市还会对外来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一旦发现有问题,就可以通过“两证”,追溯来源,查明去向,切实保障食品质量。

  去年苏州快检6万多批次,快检平均合格率达99%。

  用绣花的功夫治水

  苏州,是一座东方水城,水是苏州与生俱来的灵魂和命脉。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日益显现。

  记者:苏州这座水城,在治水护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国荣 苏州市水利局局长

  为改善水环境,苏州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并持续加大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力度。

  去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收官,实现重点村、特色村设施全覆盖,我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80%。到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将达到85%,重点河湖沿岸村庄治理率达100%。

  记者:对于苏州古城区河道来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水入河,这又该如何来治理呢?

  王国荣 苏州市水利局局长

  截污、清淤是前奏,水城治水的关键是要“活水”。古城水质透明度的快速提升,清水工程功不可没。第三方机构对苏、锡、常、镇、宁五市水环境随机抽样结果显示,在工业发达的苏南五市中,苏州的水环境名列前茅。

  记者:接下来,苏州还有哪些治水安排?

  王国荣 苏州市水利局局长

  2018年,苏州将继续实施城市中心区清水工程、阳澄湖综合整治工程,冲刺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加快大运河堤防加固;继续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续建、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高质量完成望虞河除险加固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力争早日开工……到2020年,苏州“人水和谐”河湖生态新蓝图基本绘制完成。

  公共文化设施将这样完善

  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人均0.29平方米,城乡“10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触手可及”。

  记者:市文化部门今年的工作重点将会关注哪个方面?

  李杰 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

  文化部门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增亮点、补短板,建设苏州文化发展的新高地,使我们的文化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记者:可以透露一下,苏州将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工程建设?

  李杰 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

  以我们文化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将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100座博物馆。我们大市范围内现在已经有了71座博物馆,我们在三年当中将再建29座博物馆。

  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

  苏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苏州的特色、品牌和亮点。苏州的城乡一体化经过10年发展,城乡差距在缩小,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城乡融合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又为苏州“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苏州的乡村振兴,如何在更高质量上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苏州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张伟 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乡村振兴,是苏州“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的跨域,是要把乡村充分与城市融合起来。

  当前,苏州正在制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具体而言,重点是做好四方面工作:1、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提升农村建设现代化水平;3、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满意度;4、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2018年相信苏州会越来越好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