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168个社区实现“民事民议民决民办”
中国江苏网讯 2015年,姑苏区成功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两年多来,围绕“通过社区公共事务‘民事民议民决民办’,建立‘党建引领、民主协商、项目运作、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实验主题,姑苏区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在转变治理观念、完善自治功能、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
“全区168个社区开展了居民自治项目化工作,实现了社区治理工作的新探索,丰富了社会治理新机制,切实提升了辖区基层民主自治的能力。”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会暨民政工作会议上,姑苏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明岚这样说。
“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基层社会主体能力建设不断提升
近日,姑苏区吴门桥街道福运社区居民戴国民了却了一桩烦心事。63岁的他行动不便,长年一人居住,希望有人帮忙打扫家里的卫生。了解情况后,社区立即组织“福管家”便民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定期免费上门帮他打扫卫生、洗衣物、陪他聊天。有了志愿者的帮忙,戴国民的生活逐渐回到正常轨道,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据福运社区党委书记刘桃介绍,“福管家”志愿服务队原本由社区老年协会承接。今年,辖区热心居民自发组织接下了这个项目,并积极开展活动。“福管家”居民自治化项目实施以来,共招募了80多名志愿者,其中长期服务的志愿者有40人,项目活动在社区已成为常态。“目前,福运社区还开设了爱心茶馆,搭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爱心公益、居民互助为一体的活动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开创了社区党委搭台、多元互助、居民自治的模式。”刘桃说。
据悉,姑苏区居民自治项目化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如吴门桥街道南环第二社区的居民议事厅,让居民参与社区日常建设成为一项制度;沧浪街道金狮社区的“一对一温馨铃声”项目,让邻里互助成为一种常态。“在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进程中,姑苏区积极探索基层社会主体能力建设的新方式,实现了居民由‘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社区由‘政府的脚’转向‘居民的头’;社会组织由‘做我想做的’转向‘做你需要的’;社会工作者由‘做服务’转向‘谋服务’,由直接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需求发现者、项目策划者、社会组织培育者、服务绩效评估者。这一系列转变,推动了居民自治化项目的健康发展。”姑苏区民政局副局长夏寒寒说。
七类自治项目“接地气”“项目+”彰显社区治理新特色
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姑苏区民政局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重点,提出建立“党建引领、民主协商、项目运作、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这一实验主题,并创新推出了“居民自治项目化”这一课题。“所谓‘项目化’,就是居民开出需求单子,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居民自治。”姑苏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袁立说。
在全面推行“项目化”过程中,姑苏区各街道、社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纷纷立足实际、对症下药,根据自身特色,创建“接地气”的自治化项目。截至目前,姑苏区围绕“项目+”开展了社会组织引领型、居民领袖带动型、专业技术推动型、社区营造示范型、智慧平台支持型、历史文化保护型、党建品牌引领型等七类特色的项目化工作。
据悉,在七大类居民自治项目中,虎丘街道石幢社区的绚彩晚晴等277个项目均由成熟社会组织承接;双塔街道网师巷社区“网师聊吧”——居民自治“下午茶”等110余个项目以“草根”领袖带动,使更多居民自主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平江街道北寺塔社区的“社区美发师”等130个项目,借助了社区“人文地产景”等多方面资源;金阊街道彩香一村三区社区“一指通”项目等共计120余个项目,充分发挥了QQ群、微信平台、社区网站等社区信息化平台表达迅捷便利、互动方便的优势;苏锦街道金光社区“弘扬申遗保护工艺、传承金光园艺砌街”等110余个项目,则发挥了居民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辐射作用;此外,550多个以党建品牌引领开展的项目,解决了大部分党员群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各街道还利用居民议事会、罗伯特议事规则等各类社区议事方式,开展了2000余场活动。
1135个项目开展服务近3万次
基层协商制度更贴近“民心”
“现在,我理发不用去外面的店,只要到社区登记一下就有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真方便。”提起社区的“幸福驿站”项目,家住苏锦街道万达社区的陆阿姨就忍不住点赞。据悉,“幸福驿站”项目分为幸福中介墙、幸福积分券、志愿服务网三部分,以“居民需求什么服务,社区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定制式、人性化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开展居民自治项目化工作的过程中,社区需求由居民表达、社区问题由居民讨论、社区事务由居民参与,充分发挥了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姑苏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王钧卿这样说。据悉,截至目前,姑苏区共形成1135个居民自治项目,其中为老服务类144个、文化服务类401个、环境卫生类113个、自治管理类425个、青少年服务类52个,辐射近46万居民,开展各类居民服务26892次,充分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效解决了小区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等居民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很多项目结项后,居民还自发将这些服务延续开展。“目前,社区正逐渐回归自治本位,以保障辖区居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王钧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