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故居:清雅宅园传文脉
曲园不仅是俞樾的故居,还是一个典雅、精致的苏州园林。□记者 杭兴微 摄
曲园门景。
□苏报记者陶冠群
中国江苏网讯 景德路靠近人民路一段,有一条平行小巷叫马医科。由西向东走进马医科巷,没几步路就能看到一片粉墙黛瓦的中式建筑,这便是曲园——清末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曲园始建于清代同治末年,基本为东宅西园格局。100多年前,俞樾在此著书、讲学、以文会友。如今,这里既是艺术家们书画交流、文化雅集的场所,也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一处精巧的苏州园林。
历史渊源俞樾著书讲学号称“门秀三千”
曲园的外墙上,从左到右分别挂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樾旧居”“苏州园林曲园”“苏州市文艺之家”“苏州市文艺家协会联络站”等几块牌子,表明此地的多重功能。因为与众多文艺家的密切联系,曲园内陈列的书画作品特别多,生动地展示了旧时园主俞樾的生平事迹。
俞樾是浙江德清人,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他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在河南学政任上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于是,他移居苏州,潜心学术40余载,著书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俞樾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他还曾在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等处讲学,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号称“门秀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是他晚年的门生。
俞樾“移寓吴门”后,曾在饮马桥金狮巷苏州状元石韫玉五柳园旧居等处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在李鸿章、顾文彬等人的帮助下,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数亩,建造宅第,作为起居、著述之所,并利用居住区西北面的原有隙地,凿池叠石、种花植竹,构筑小园,取名“曲园”,自号为曲园老人。
据相关史料记载,俞樾当年所建宅第有春在堂、乐知堂等房屋三十余楹,都比较简雅。利用隙地经营的小园就在春在堂北,因为小园的形状和篆文“曲”字相仿,又因园中凿一凹形小池也似“曲”字,所以称为曲园。同时,此园名也取《老子》“曲则全”句意。园中有认春轩、艮宦、达斋等建筑,艮宦南设门通内宅。次年,俞樾又在春在堂南建小竹里馆庭院,也称前曲园,而称已建者为后曲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俞樾在曲园病逝,宅园由其孙俞陛云等居住。民国初年,俞樾的后裔离开苏州,他家的亲戚赁居于曲园。到了1944年,宅中李鸿章所题“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匾尚存,余皆荒芜一片。
现状修缮主要厅堂及小园修复后全面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俞樾的曾孙俞平伯于1953年将曲园献给国家。1957年,政府拨款3000元维修曲园;20世纪60年代初,再次进行比较全面的整修,耗资5000元。其后十多年中,此地的厅堂、花园先后由苏州市文联、市政协、市评弹团、市物资贸易公司等单位使用,住宅部分则由房管部门租与20余户居民。在此期间,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水池及花木几乎被毁殆尽,园内还建了一栋三层简易住宅楼。
1980年5月,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谢国桢、陈从周等知名人士致函国家城建总局及国家文物局,联合呼吁早日修复曲园并开放。1982年,苏州市政府决定迁出园内相关单位,同年底,投资9.7万余元,由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修复小竹里馆、春在堂、认春轩、乐知堂等建筑。修复过程中,俞平伯亲自审看修复方案和模型,并提供其所藏“春在堂”“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二匾复制。修复工程于1983年底竣工,1985年交市文管会,经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布置陈列,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曲园第二期维修工程动工,动迁园中门厅、轿厅所住居民,拆除园中原三层简易住宅楼,疏浚小池、恢复假山,复其原貌。同时,修复回峰阁、曲水亭、长廊、达斋等,还增加了多块反映俞樾信札、遗诗、遗言等内容的书条石等陈设。本期维修工程投资90余万元,历时两年,于1990年12月竣工,俞樾后裔参加竣工仪式并捐赠俞氏遗物。至此,俞樾旧居的主要厅堂及小园全面开放,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
2008年,北京清华城市规划研究院、苏州市文物局、苏州市计成文物建筑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俞樾旧居文物保护规划,使得曲园的后续保护更为专业、科学。
如今向游人开放的曲园,环境清雅。经东路第一进门厅入园,穿过一个小院就到了东路第二进的轿厅,轿厅正中,挂着“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匾,匾额下方是一幅俞樾的油画像。轿厅两侧的墙上,八幅国画生动展示了俞樾生平事迹,厅内还陈列着俞樾的部分手迹、墨本和古籍、印谱等物。东路第三进是全宅的主厅,名为“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扁作抬梁式建筑。工作人员介绍说,“乐知堂”是俞樾当年接待宾客和举办生日祝寿、主持晚辈婚礼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进、第五进是内宅,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现仍为民居。乐知堂西,隔着一条备弄,是春在堂,那是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春在堂南面的“小竹里馆”,是当年俞樾读书处,馆南小院中种着几丛翠竹。春在堂北面则是一个呈曲尺形的小花园。
传承保护古城中有一方文化艺术交流园地
曲园现归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属单位文艺之家管理,免费对外开放。“曲园不光是俞樾的故居,也是一个典雅、精致的苏州园林。”曲园的负责人赵锟介绍说,曲园目前的年接待量在3万人次以上,而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他认为,曲园这样的名人故居、古典园林是生动的文化载体,是人们亲近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除了向游人开放,曲园还提供文化雅集场所,服务于分属苏州市文联下面十多个专业协会的广大文艺家。赵锟说,苏州的一批艺术家常在这里开展书法、摄影、绘画、篆刻、昆曲等文化活动。
在曲园的各个厅堂和庭园里走走看看,随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依托市文联艺术家云集的资源优势,曲园集纳了一批书画家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陈列在厅堂中,帮助游人更好地了解俞樾其人其事。比如,轿厅中的俞樾油画像出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顾曾平之手。主厅乐知堂的堂名匾额由已故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上海市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题写。厅堂中前部有一对抱柱联,内容是“曲园老人自撰联句”——“且住为佳何必园林穷胜事,集思广益岂惟风月助清谈”,此联书法同样是名家手笔,书写者是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会长钱太初。
春在堂是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的地方,他的著作以此堂名来总命名。说起春在堂之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俞樾参加保和殿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诗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为阅卷官曾国藩所激赏,认为诗句咏落花而无哀飒之气,用意积极,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感怀于曾国藩的知遇之恩,俞樾在曲园建此堂时就把它命名为“春在堂”,后来曾国藩还亲题堂名作为留念。
赵锟说,俞樾被尊为朴学大师,弟子众多,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如今也常有浙江德清、杭州等地的学者来曲园进行研究,与苏州曲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故居名片】
曲园位于苏州市马医科巷43号,是晚清著名学者、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现存的俞樾故居分东西两路——东路主宅共五进,前三进对外开放,后两进仍是民宅;西路由南往北有几进房屋和一个假山、水池、亭、廊皆备的小花园。曲园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上世纪40年代上半期几近荒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数次出资修复曲园。1963年,曲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手记
分类保护管理“苏州园林群”
在曲园采访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曲园参观游览的人以苏州市民居多,也有外地游客“做好了功课”特意寻觅而来。在苏州,像曲园这样名气没那么大,却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小园林还有很多,它们大多藏身于古街小巷之中,有些保存、修复状况良好,有些却现状堪忧、亟待修缮。
苏州园林作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特色的品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保护作为整体的“苏州园林”,我市正在探索建立苏州园林分类保护管理体系。2015年8月,苏州市政府发文公布了《苏州园林名录》(一),这份名录包括散布于苏州古城的33处园林,其中既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由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直管的世界文化遗产园林,也有曲园、织造署旧址、北半园等一批分属不同产权人、管理人的园林。2016年5月,市政府公布《苏州园林名录》(二),名录上有26处园林,其中双塔影园等8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其他18处分别位于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和吴江区、吴中区、高新区,包括燕园、南园、张厅和退思园等。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苏州园林名录》的公布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苏州园林群体性、完整性、原真性的保护,探索实施统一的行业管理,对分散在社会上的园林实施分类保护,逐步纳入统一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保护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