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0

是什么让我们成了“透明人”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5-05 10:14:00

  中国江苏网5月5日讯 大家是否在为恼人的骚扰电话而烦恼?无论清晨、午休还是上下班期间,你都能接到没完没了的陌生来电,对方能准确报出你的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他们致电的来意,无非是询问是否需要贷款、购买住房商铺,新房装修、孩子上补习班……

  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没有隐私的“透明人”?究竟通过什么渠道,让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次次泄露?警方层层调查,揪出大肆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幕后黑手。

  A

  上千万条公民信息

  被廉价倒卖

  不久前,苏州一些小区的业主感到十分困扰,每天时不时就有陌生电话打来询问,家中是否需要装修?即使有业主用智能手机做了“黑名单”屏蔽,骚扰电话依然响个不停。

  今年4月初,高新区枫桥派出所根据线索,得知王某、杨某等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数量十分巨大。民警通过秘密侦查,将嫌疑人王某、杨某、孟某等5人抓获,缴获了20多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资料。

  与此同时,常熟市公安局根据苏州市公安局统一部署,联合多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多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0多名,查扣电脑、手机、存储设备等30余部,一举缴获公民个人信息2000多万条。在这些公民个人信息中,不仅有相当多的苏州市民,还有南京、常州、无锡等地的市民信息,内容之详细着实令人吃惊。

  公民的姓名、年龄、居住小区等个人信息,怎么就成为被随意贩卖的“商品”?落网后嫌疑人王某交代,他们拿到手的数据库文件,一般是以一个楼盘为单位的execl表格文件,而每个文件一般有300条至1000条左右不等的业主信息,每条业主信息包括业主的房号、姓名及联系电话。而这样一个文件被卖到50元到200元价格不等,并且价格会随着楼盘的新旧而上下浮动价格。

  据嫌疑人供述,他们手上拿到的大量业主信息,有些是通过网上搜索引擎下载的文档信息,有一些是通过论坛或建材QQ群查找个人信息提供者,再通过网上交易或者通过交换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还有一些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售楼处工作人员,会私自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平均算下来,公民个人信息以0.1元到1元不等的价格被暗中卖出,最低甚至每条信息只有3分钱。

  B

  求业绩

  各路买家频频套取业主信息

  究竟是什么人愿意购买这些公民个人信息?买来这些资料后,这些买家又做了什么呢?

  杨某某是苏州一家公司的美女老板。今年年初,为了拓展公司业务,她到工商部门注册做装修生意。但自拓展业务以来,生意十分惨淡。有一天,杨某某在一个QQ群里,看到有人正在询问“业主个人信息是否需要购买,都是一些高档小区!有需要的速速议价……”想到自己公司惨淡的业绩,她便想试上一把,或许有点用。于是,杨某某就以100元的价格买了一份名单,其中大概有400多个业主的信息,目前杨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取保候审。

  余某与万某夫妻俩就职于常熟一家投资理财公司,两人都是公司的销售组长,但是业绩并不理想。某天余某的QQ收到一条好友申请,说是贩卖公民信息。余某因为急于发展客户,鬼使神差地同意了对方的好友申请。之后经过商量,余某以3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万条左右公民信息,信息包含了公民的姓名、电话等信息。很快,余某与万某夫妻俩将这些信息打印出来,再分发给手下的员工,用于打电话发展客户。

  王某是某公司的房产销售经理,年薪数十万元,但她并不因此而满足,而是想要“更上一层楼”。不久前,王某花了2000元,从信息贩子手中分两次,购买了约50万条来自南京、苏州两地的公民个人信息。之后王某将楼盘信息发放出去,然后针对有意向的客户,安排业务员对其一对一地进一步营销,以此来增加业绩。

  C

  倒卖公民信息已形成完整“交易链”

  苏州侦办民警发现,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已形成“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交易模式。一些打包待售的客户信息,在各大论坛上被各方争抢。在一些物业公司,业主信息也成为无本经营的“秘诀”。在一些医院里,甚至花0.1元就能买到一个新生宝宝的信息……

  源头——无孔不入

  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快递公司、外卖机构、淘宝卖家等各种组织机构或企业、个人都在长期经营中,逐渐形成并积累各自的用户信息数据库。

  “一些组织和个人,违反职业道德和保密义务,将这些消费者信息数据窃取后出售牟利。”网警大队民警徐英博说,在警方查获的个人信息泄露源头中,有电信公司、快递公司、银行等企业工作人员,也有医院、学校、工商部门人员。

  中间商——信息就是资源

  由于几乎没有门槛,贩卖个人信息的从业者越来越多,有人甚至为此开设了各种“数据挖掘”、“信息咨询”公司,专门从事公众信息倒卖。

  陈某是常熟市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因公司广告投放的需要,陈某通过购买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60万余条。获得这些信息后,陈某等人除了用手机短信群发方式投放广告,还将这些信息转卖给了10多家教育机构。个人信息落入中介方后,这些“二道贩子”便会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赚取利润。

  此案中,陈某等人于2014年购买了几十万条个人信息,花费四五千元;当他们转手卖给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时,获利高达几万元。

  非法使用人员——唯利是图

  常熟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侦查员徐晓鹏告诉记者,购买这些公民信息最多的,是房屋中介、装修公司、理财公司、母婴用品企业、广告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产品推销和服务企业。

  个人信息流向的另一个终端是不法分子,当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后,盗窃、电信诈骗、绑架、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也随之而来。在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中,相关信用卡信息被犯罪分子获取后,伪造了多名信用卡申请人的身份证并骗领了原申请人的信用卡,其中拿一张信用卡成功套现了人民币近5万元。而直到嫌疑人多次套现后被民警抓获,受害人还蒙在鼓里。

  D

  车票、快递单等信息别随意丢弃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该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以下几点建议你要牢记——

  注意保护快递单号。快递单号上有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地址等,如果随意丢弃,被有心人利用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在丢弃前要先抹掉个人信息。

  注意保管银行小票。大多数人存取完钱之后,就会将交易小票随意丢弃,有心人拾到甚至会以此进行诈骗等犯罪,所以建议尽量保管好小票或撕毁之后再丢弃。另外,车票、购物小票、水电费账单等包含大量个人信息的单据,不可随意丢弃。

  使用公共网络上网时,下线后要及时清理痕迹与缓存,特别是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不建议使用个人网银购物。

  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驾照、护照等,这些个人证件如果丢失,不仅会使信息泄露,甚至会有人利用信息进行犯罪。

  不要随意留下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街边、网络上的“调查问卷、小游戏测试、申请免费礼物”等活动,建议市民朋友尽量不要参加。

  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滴滴出行”、“优步”等打车软件,或在各种理财网站注册会员获取红包,都成为套取信息的敛财工具。市民在网上交易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