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0

常熟掀起聚力创新“冲击波”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4-09 09:01:00

  中国江苏网4月9日讯 全省县域科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将于4月10日在常熟启幕,常熟能给参会代表分享些什么?

  “常熟以实体经济见长,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较早感受到经济新常态的压力,对创新有着迫切的需求。”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说,常熟以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重大契机,聚焦体制改革和制度突破,突出创新制度供给的关键作用,以“创新四问”专项行动为抓手,聚焦产业创新,培育创新主体,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体制优势明显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县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县域缺少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有限,靠什么来破题?常熟的办法是引进创新平台。2010年10月,常熟成功创建全国县级市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区域创新发展引入了“源头活水”。至今,已带动25家高校院所来常熟设立研究机构,还引入了中国智能车研发测试中心、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所、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3家重大创新平台,初步构建了支撑区域发展的“创新生态圈”。现在,共有1500多家常熟企业与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起紧密型产学研关系。

  “对照先进地区,常熟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常熟科技局局长潘伟说,在规模庞大的实体经济领域,仍有面广量大的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创新来提升自己。“我们亟需提高区域‘创新浓度’,构建发展导向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生态,为实体经济发展配上‘涡轮增压’。”

  怀着对突破“创新痛点”的渴求,去年,常熟全面启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掀起聚力创新“冲击波”。突出创新发展导向,在市级机关部门绩效考核中增设科技综改考核专项,把对各经济板块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中科技、人才等创新指标的权重,由3%提高到10%;明确年度财政科技投入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设立总额100亿元的科技创新产业引导基金、双创人才创业投资基金、新型研发公司基金等产业升级专项基金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一步步确立了科技创新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核心位置。

  “新的制度设计激发了我们对创新的更高追求。”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建强说,今后要突出发展质效、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此前,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引进了两大整车生产项目——观致和奇瑞捷豹路虎,对区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常熟并不满足于在产业链上扮演简单制造的角色,而是引导整车企业加大就地技术创新,着力攻关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汽车产业竞争的核心优势。

  提高“创新浓度”,政府既是主导者,又做“店小二”,目的是让企业成为主体。不久前,常熟出台《关于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意见的实施细则》,实施大手笔激励,真正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创新不能松懈,要一口气走到底。”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德康表示,最近几年,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综合成本上升、总体产能过剩、品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但波司登在压力面前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最大的感受还是要不断加大创新投入,通过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技术更新等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企业有实力自主创新,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怎么办?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意愿,但普遍面临资金不足、资源缺乏的限制,如何保证创新不掉队?常熟推出“科技创新券”,供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技术和服务时使用。这样的“创新货币”,既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也盘活了高校的科技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添加了“润滑剂”。迄今常熟的“科技创新券”已累计发放2500多万元,近300家企业受益。

  锁定创新聚力不止,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突破县域发展“天花板”才能成为现实。2016年,常熟地区生产总值达2112亿元,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均超过50%。有了创新支撑,常熟发展底气更足了,计划到2020年,力争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

  本报记者 李仲勋 高 坡

标签:

责任编辑:贾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