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陈卫华的“爱心+”:“理工女”社区“解题”30年
2019-05-21 09: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陈卫华已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她工作起来还像个“小年轻”:吃饭没有点,晚上睡单位。一手打点“两中心”,一手安顿麻烦事,社区里没有陈卫华解不开的难题。30年前,陈卫华还是个不善言辞的“理工女”;30年后,社区居民都会仔细听陈书记讲的“理”。居民们说:“听陈书记讲‘理’,是因为她有思路,更有爱心。”陈卫华自己也说:“只要爱心累加,社区里没有什么解不开的题!”

  不一样的“加法题” 让两个最柔弱群体碰撞出温暖力量

  2009年,两个难题摆在了陈卫华眼前。把爱心服务送到弱势群体身边,常州经开区成立了两个帮扶中心:阳光庇护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陈卫华接受任命,肩挑双担,成为了两个“中心”的主任。按部就班的管理大家都会,但陈卫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理科生,她给这两个“中心”做了一道别人想不到的“加法题”。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月要向社区70户老人配送午餐。而通过长时间的接触,陈卫华开始理解阳光庇护中心残疾人群体的心理:“他们需要帮助,但他们更想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陈卫华心想:是否可以让有能力的残疾人也加入到配送队伍中来?2012年,陈卫华牵头组织“老残互助 同享阳光”公益创投项目,让两个看似最柔弱的社会群体碰撞出温暖的力量。

  妻子负责指路,丈夫上楼送餐,阿庆和小英是一对残疾人夫妇,丈夫阿庆患有轻微智力疾病,妻子小英有身体残疾。送餐时,夫妻俩总是配合默契。每次送完午餐,俩人还会帮忙打扫楼道,不仅老人们对他们的服务满意,周围居民也打心底里敬佩这对残疾夫妇:“他们做事很仔细,比一般人更能坚持。”现在,阿庆和小英每月都能领取到2020元的薪酬,生活上已经可以自食其力。

  看到残疾人群体保持乐观,在努力为生活奋斗时,陈卫华便觉得解决难题花费的心思都有价值:“遇到的酸甜苦辣都不算啥,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陈卫华较着一股劲儿,把两个服务中心都打理得有声有色,先后获得了江苏省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敬老文明号、残疾人之家等荣誉,成功创建了江苏省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时间打开“奇迹” 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是她“心头暖阳”

  “全年2/3的时间都在工作上了。”一头干练的短发,工作中的陈卫华总是“元气满满”。说不累那肯定是假的,但陈卫华知道,很多难题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做社工这份工作,要舍得花时间,更要等得起时间。

  在建立阳光庇护中心的初期阶段,陈卫华拿着社区残疾人士的名单挨家挨户走访。起初,很多居民会质疑庇护中心的专业性。陈卫华有信心也有耐心,一次不成,那就两次三次,请他们到中心去参观,展示专业老师和社工的资质,“在这里会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直到说服居民主动把患者送到庇护中心。

  小吴因为外婆离世患上了自闭症,刚来的时候特别排斥和老师说话。陈卫华想了一个办法,让其他同学每天都去和他问好,引导他交流。半年后的一天,小吴主动开口和同学打招呼:“好!”他的一举一动,陈卫华都看在眼里。

  两年后的一天,小吴的爸爸来接他,老远地听到儿子喊了一声:“爸!”他爸爸愣住了,不禁泪流满目。看到这个场景,陈卫华眼眶湿润了。

  在阳光庇护中心,最多的时候有30名在智力上有轻微残疾的患者。在陈卫华眼里,他们单纯、好学、执着。从打水、挤毛巾、洗脸开始教,又手把手教他们学会了做简单的手工艺品。陈卫华四处联系厂家,帮他们把作品卖出去。尽管钱不多,但这是他们靠自己双手赚到的收入。一年年送走老学员,又迎来新面孔。只要看到阳光庇护中心的孩子们取得一点点进步,陈卫华就充满了干劲,心里也是暖暖的。至今,阳光庇护中心已走过10年光阴。

  爱心累加 让社区没有解不开的难题

  “陈书记,我有孩子啦!”2010年春节前,刚当上爸爸的灌南县小王高兴地向陈卫华拜早年并报告好消息,一再感谢她:“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当时,陈卫华还在常州市戚墅堰花溪社区工作。小王的报喜电话让陈卫华很高兴,他是“新市民爱心基地”的第一位受益人。

  2007年,常州市戚墅堰区检察院在陈卫华当时所在社区创立了江苏省首家“新市民爱心基地”,让外来涉嫌犯罪人员与本地犯罪嫌疑人一样公平享有取保候审司法待遇。“很多流动人员,尤其那些青少年,是初犯、偶犯,本质并不坏,但是没有本地亲朋做担保人,也拿不出多余的钱做担保金,在看守所里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陈卫华回忆道。

  小王是第一个来到“新市民爱心基地”的成员。来到社区以后,陈卫华没有拿“有色眼镜”看他,隔三差五就会和他聊天谈心,在生活上照顾他,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取保候审期间,小王感受到了来自基地和社区大家庭的关心,不仅在社区里出力做事,还学会了数控机床技术。几年下来,他成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在当地找到工作,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现在,一有空小王就回基地帮忙:“这里让我有了新的开始,我也要把爱传递给更多人。”

  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解不开的结。2016年,全市开展老小区整治工作,陈卫华所在的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车库倒了很多年,但居民却不愿意重建,甚至有居民躺在车库前反对,因为以前的车库影响到了一楼居民的采光。陈卫华没有绕过难题走,她从居民实际需要出发,先和街道说明情况,建议重修车库时降低高度,更换新顶棚,这样就可以保障采光。随后,她又和利益相关的居民沟通:新车库不仅不会影响采光,还能方便大家停车。坦诚沟通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去年春节,陈卫华没有回家过年。“本来票都买好了,最后全都退了。”从2月1日到2月9日,陈卫华有6天都在社区值班。陈卫华的丈夫、儿子和儿媳都居住在南京,她一个月才回去一趟。大年初一,陈卫华的家人从南京赶到常州陪她过年。说起家人,陈卫华幸福地笑了:“家里人很支持我的工作,家人给我的爱,让我有足够的动力把爱心传递给周围更多的人。”

  在不同的岗位上,陈卫华化解的难题数不清。“如果遇到新难题一时解不开,我会提醒自己是付出的爱心和耐心不够,只要爱心累加,没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陈卫华这样对记者说。

  交汇点记者 张宇熠

标签:
责编:刘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