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那些事|笔墨光影中回望“解放”之路
2019-04-18 19: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油画《攻占总统府》

  毛主席手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谍战剧《决战南京》海报

  电影《渡江侦察记》剧照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一个旧时代宣告结束,一个新时代即将启航。

  转眼70载过去了。70年来,“南京解放”为众多文艺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激情,这些作品也成为记录那段历史的特殊载体,并在流金岁月中被打磨得格外鲜亮。本期《文艺周刊》特别选择了四部文艺作品,它们有的精彩诠释了解放前夜古城金陵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有的再现了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有的定格了天翻地覆的历史瞬间,有的则书写了中国革命扭转乾坤的浪漫主义。今天,让我们跟随这些作品,再次踏上“南京解放”的历史征程,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部电视剧,揭秘金陵暗战

  南京解放,作为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影视作品偏爱的主题。2010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共同出品,沈悦、沈严执导,郭广平、陈宝国、潘虹、韩雪、高明等主演的谍战剧《决战南京》登陆央视8套,很快就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在网上,这部电视剧被观众赞为最富真实感的战争电视剧之一。

  虽然距播出已近10年,但回忆起当初拍摄该剧的经历,该剧制片人、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蔡传道依旧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这是一部讲述南京解放前夜,长年战斗在国民党心脏的中共党员鲜为人知的大统战、大策反故事。他说,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史实,他们在创作之初就与历史学家、军事专家一起爬梳史料,从当年我党“城工部”一名地下党员身上,找到了主角梁一桐的角色灵感,并结合当时反饥饿、反内战的历史背景,创作出包括策反B-24轰炸机机组起义、国民党海军军舰“重庆号”起义、蒋介石“御林军”首都警卫师起义,以及组织学生、工人运动,营救政治犯,智取江防情报等内容。

  “因为拍摄该剧是为了纪念南京解放,所以整个剧组都格外努力,无论是老戏骨还是年轻演员,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就是要为英雄们做点什么。”蔡传道对记者说,“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流血牺牲,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我们应该讲好英雄故事,铭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而不是淡忘。”

  该剧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先后获得飞天奖、金鹰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金星奖等荣誉。而比获得荣誉更让蔡传道重视的,是该剧的播出展现了一批为解放南京默默奉献的英雄形象。

  “为英雄高歌是我们的责任。”蔡传道说,这部电视剧其实塑造了许多真实英雄,比如在潘虹饰演的当时地下党负责人周文锦身上,你能看到真实历史中南京市地下党负责人陈修良同志的影子。他说,“英雄是一个民族灵魂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为我们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高歌,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讲好英雄的故事,讴歌并塑造好我们时代楷模的光辉形象,是我们影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真情所系。”

  一部电影,再现大军横渡

  如果说《决战南京》着眼于南京解放前夜隐蔽战线上无声的战争,那么1954年上映的电影《渡江侦察记》则将历史进程推进到渡江战役前夜紧张的军事斗争中。

  在众多描写南京解放的影视作品中,《渡江侦察记》可谓是覆盖年龄层次最为广泛的作品,几乎80后以上的观众都看过这部精彩的老电影。

  该片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孙道临饰)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机智的侦察连长,一腔热血的小马,经验丰富的吴老贵以及机敏练达的游击队长刘四姐等。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永昶教授认为,在同时代的战争片中,《渡江侦察记》是少见的集时代特征、传奇色彩、情感戏份、诗意场景于一体的案例,给当时的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进而在不断的重播乃至翻拍中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IP,成为不同时代受众的集体文化记忆。

  “可看性强,在渡江战役的宏阔背景中,我强敌弱的大环境中营造出一个敌强我弱的小环境,戏剧性因此凸显出来,侦察小分队时刻面临着步步惊心的惊险场景,有对抗,有回旋,有追逐,有牺牲,最终智慧和勇敢让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让观众大呼过瘾。”刘教授特别赞赏1954版《渡江侦察记》并未一味脸谱化地去为双方角色定性。“陈述饰演的敌情报处长诡计多端,小分队的吴班长俏皮直爽,甚至李连长与游击队长的感情波澜也让观众心领神会,人物立得住,就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此外,尽管是黑白片,但长江的波涛汹涌,两岸丘陵地区的春色,构成了该片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影像,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情报史专家叶铭看来,这部电影除了精彩的情节外,故事背后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写实。叶铭说,从军事角度来看,渡江侦察并不是针对解放南京才有的,而是我军军事行动的组成部分。此外,渡江部队与当地敌后武装结合,也符合历史的真实,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解放战争中军政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影片中的细节也很真实。”叶铭说,他2017年采访过一位94岁的游击队老兵,曾参加过渡江战役接应我军侦察兵,当时的情形就和电影里表现颇为类似,双方刚接上头,敌军就包围上来,游击队迅速转移的情形几乎就是历史的再现。

  一幅油画,定格历史瞬间

  在展现解放南京的众多文艺作品中,由著名画家陈逸飞、魏景山于1977年合作创作的革命油画《攻占总统府》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画面上的战士群像,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处在构图中心的战士,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旁边的地上是千疮百孔的旧旗帜,二者鲜明对比,寓意着一个旧政权被人民唾弃,而一个新政权,将要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旗诞生。

  画面中的战士群像生动、令人难忘。他们为红旗插上敌酋老巢而欢呼雀跃,有的看到红旗升起脸上露出了灿烂笑容,有的看着手表仿佛要记下这历史的一刻,手握军号的战士另一只手仿佛正要脱帽向红旗行礼……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硝烟中,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宛如倾泻而下的洪流冲进总统府,直捣敌人老巢。可以说,油画独特的表现魅力与英雄主义理想和审美追求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将人们心目中那历史性的一刻永久地记录下来。

  “红色经典主题绘画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许多历史的共同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所珍视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在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工作的文史专家陈宁骏这样评价这幅油画。

  “其实画面上总统府3个字被‘提高’了,否则进不了画面,而且门楼顶台面上也站不了那么多人。”陈宁骏说,“这是艺术创作,但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陈宁骏还补充了油画背后鲜活的历史细节。

  “大家都知道,解放南京的是人民解放军第35军,那么这个历史性的任务是怎么由第35军完成的呢?”他告诉记者,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子夜起,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开始强渡长江。35军因准备执行“攻占浦口,炮击南京”而暂归第八兵团指挥,是惟一部署在长江北岸南京正面的军,担任对南京守军钳制和监视的任务。21日,35军进攻江浦、浦镇、浦口。清晨104师攻克江浦县城。103师全歼江浦守军。22日深夜占领浦口。

  解放军在东、西两路突围后,汤恩伯急令南京守军撤退。23日,总前委根据南京守军撤退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由于原定接管芜湖、南京的陈赓第四兵团尚在江西湖口和安徽望江地段,转到南京,需十多天。于是邓小平与刘伯承商定取消第四兵团接管南京的任务,改由第八兵团担任南京城防任务。23日傍晚,103师、104师的侦察员和先头部队陆续从长江北岸开始渡江。其中,103师师部侦察科长沈鸿率307团侦察连,作为先遣部队到达南京。

  此时的南京已成为无人把守的真空地带。35军军长吴化文及其部下对南京较熟悉,长驱直入,轻松攻入南京城内。35军官兵最终完成了将红旗插在总统府上的“历史一刻”。

  一首七律,让伟大胜利传颂至今

  说到南京解放,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那首传颂至今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消息传遍全国,4月24日下午,远在北平的毛泽东起床后,从屋里来到院里的六角凉亭,坐在藤椅上,打开报纸号外,一行又粗又大的字扑入眼帘:《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看完报纸,径直回办公室去了。在办公室,他又仔细看了一遍报纸,边看边在报纸上画一些杠杠圈圈的标记。接着,他一气呵成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开放大学教授徐四海向记者讲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诞生的故事,就仿佛历史在眼前闪回一样。

  作为《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一书的编著者,徐教授在书中对这首七律给予极高评价,他对记者说,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人民革命胜利的不朽丰碑,也是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令。

  徐教授一边吟诵一边赏析——

  首联充满喜悦之情写南京解放。首句以雷霆万钧的“钟山风雨”起兴,“风雨”喻指人民解放战争的风雨,“苍黄”形容这一风雨的变化急剧迅速。第二句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排山倒海气势说出“钟山风雨起苍黄”的直接原因。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激情洋溢地写出了南京解放,人民当家做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景象。“虎踞龙盘”状写了南京的雄伟气势,“今胜昔”是歌颂南京解放,必然更加胜过从前。“天翻地覆慨而慷”则进一步形容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的伟大历史意义,因而特别令人感慨激动。

  “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从兵法的角度讲,应该不遗余力地去追剿国民党残存的军事力量;“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告诫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楚霸王项羽在战争形势利于自己的情况下,答应了刘邦的和谈要求,并划鸿沟为界,引兵东去。结果项羽终被刘邦打败,自刎乌江。鉴于历史上血的教训,我军决不能止步江北,让项羽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两句,前一句化用唐代李贺的诗句,慨叹南京乃至全中国经历了许多年的黑暗时期,即使是老天,假若它有感情也会因悲伤而衰老。后一句是说人世间的正常规律是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犹如沧海变成桑田一样,旧时代的黑暗统治灭亡,南京的解放,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徐教授还告诉记者这首诗背后的更多细节,原来毛主席起初并不满意这首诗。

  徐教授介绍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4日下午,毛泽东得到这一消息后,在极度的喜悦与激情中,诗潮喷涌,挥毫写下了这首雄浑豪迈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但写完之后,毛泽东似乎还不太满意。由于当时日理万机,来不及细细推敲,就将其扔到废纸篓里了。他的秘书田家英看到了,就把它捡了起来,并一直珍藏在家里。

  1963年,毛泽东亲自编订自己的诗词集,田家英作为毛泽东的秘书,参加了诗词集编辑的全过程。这年11月的一个晚上,田家英对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逄先知说,他家里还有一首毛主席的诗。于是他背起这首诗,让逄先知一句一句记下来。诗的抄件被送交毛泽东时,田家英给毛泽东附了一封短信,说这首诗是主席住在北京香山时作的。毛泽东看过以后,哈哈一笑,说:“哦,是有这么一首,我都忘记了。”12月5日,毛泽东致信田家英说:“‘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之后,这首诗就收进了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徐教授说,“即使经历了70年,这首诗读起来依旧磅礴豪气,意境宏阔,充分显示了崇高美和阳刚美的审美特色,是一首永载史册的经典之作。”(记者 徐宁)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