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遗产传承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大师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
与云锦的日久生情
回忆起1973年,煤炭工业高中毕业的周双喜,被分配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当学徒。 18岁的他在一众学徒中并不占优势。过去, 很多家贫的学徒五六岁就被送来学习织锦 技艺,在机房中耳濡目染,到体力足够的时 候便可以迅速上手操作织机。相较之下,周 双喜不仅岁数偏大,而且已有的知识储备与 云锦技艺相距甚远,体力劳动造就的粗糙且 并不十分灵活的双手,都写满了对云锦工作的 “拒绝”。
“你在什么单位工作?”“我在云锦研究所。”
“冶金研究所?”“云锦,过去就是在机房 给皇帝制龙袍的!”
第一次被问到他的工作,周双喜讪讪地回答。
对于这份工作,他是不满意的,也一度想要离开。让他逐渐耐下心来走近云锦的, 是云锦老师傅们敬业的工匠精神。旧时代的 织手们大多六七十岁且不识字,甚至给学徒们发工资的时候,只是蘸着红印泥在纸上摁 下手印。云锦技艺是老织手从小耳濡目染学 来的,也用同样的方法将这精湛的技艺传给 自己的徒弟。
云锦织造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妆花”手工织造 技艺,仅是“通经断纬”挖花盘织法的引纬技术,就有很多秘不示人的口诀和技能。由两位师傅在高4米、长5.6米、宽1.4米,共由 1924个部件构成的大花楼木织机上方和下方协作配合,每天即使工作8小时,也只能织出5至6厘米长的云锦。除此之外,江南天气夏季炎热、冬季阴冷,没有空调的日子,老师傅们为了作品的完美无瑕,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而这样的工作,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 毫无怨言,令周双喜钦佩不已。
织龙袍的一诺千金
让周双喜死心塌地走进云锦世界的,是云锦传承的责任落在他肩上的那一刻。当时,已当了7、 8年学徒的他,手艺逐渐精进, 也因“身大力不亏”而保持产量领先。
恰逢1958年,北京“定陵”中发现了明朝万历皇帝的遗骨,其身上的龙袍色彩绚丽,灿若烟云。但重见天日的一瞬间,龙袍竟因碳化而变得色彩尽失,面目全非。复制龙袍这样的机遇,为南京云锦研究所留住了技艺,更留住了周双喜。
文物修复是很困难的,它不似作品创作,可以按照现代匠人和技术程度做灵活的呈现,而是需要在花色、用料、染色方式等各方面皆实现原样重现。在当时,这些失传的作品想要恢复,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过程。 没有高科技手段,匠人们只能先蹲在定陵地宫中,把画纸蒙在破损严重的文物上描画, 这一蹲就是近两个月。随后,再把破损的地方全部手绘复原。接着,才能按照复原图组装织机、分析织物组织、织锦。
原本周双喜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次龙袍修复的,可修复团队中的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在龙袍修复到一半的时候,因肝癌住院,让龙袍修复工作搁置不前。而项目工期有限、新工作也源源不断,紧要关头,研究所领导发觉,年轻一辈的周双喜似乎可堪大任。
周双喜与领导一同去探望缠绵病榻的老师傅。老师傅讲话很吃力,他心中最大的 遗憾是龙袍只织了一半,可后继无人。与周双喜对视之间,老师傅便潸然泪下。
这一刻,周双喜内心深受震撼,他握住老师傅的手说:您放心,那一半龙袍,我来完成。
老师傅听完,竟强行从病榻上起身,打开柜子,将一套织锦工具郑重地交给了他。
“捧着这套工具,说实在话,我觉得这是对一代人的承诺。”
老师傅不久便去世了,留给周双喜的确实是难题:在此之前,因为不同匠人织锦略有差异,所以从未有龙袍织一半换人的情况。但承诺已下,他沉下心来,精心织完了这半件龙袍,并按要求再复制了一件,留存在了云锦研究所。
云锦文化薪火相传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对云锦赞美的诗句言犹在耳,可上世纪90年代,用大量金、银、孔雀羽线织出的云锦价格昂贵, 学习织锦技艺需要俯下身子、耐着性子,这些却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云锦行业再次进入低潮,一度连为员工发工资都成了问题,让周双喜焦急万分。
云锦织物、云锦技艺、云锦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在自己的手中销声匿迹!
周双喜开始了漫长且艰辛的挽救之路: 云锦产品本身需要与时俱进,那么就把云锦与更多文创产品相结合,研究出更多价格亲民的产品,融入现代人更喜爱的图案样式; 云锦技艺需要让更多人去了解,那么就在国家的帮助下,历时10年,终于申遗成功,不仅打 开了云锦在国内的知名度,也走向世界舞台, 在戛纳红毯上大放异彩;云锦文化需要传承下去,那就尽量寻找和培养可以耐得住寂寞的传承人将技艺保留,进校园广开讲堂,在南京甘熙故居中开辟一块产教融合的小天地。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灵 魂,也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云锦的图案,以龙为主,这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华夏的东西。其次是它的色彩和织造工艺,都饱含中华文化,外国人不可能复制的。我们的祖祖辈辈代代相传至今,尽管在现在,创新和传承有难度,但我们仍然守着云锦文化这个‘根’和‘魂’,继续努力让云锦文化流传下去,焕发光彩。” 贺芳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