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0日四川讯 今天上午,四川绵竹的天气依旧阴沉,雨点打在脸上颇有寒意。“铁壁援建 回 望十年”江苏四川媒体访问团冒雨在汉旺地震遗址纪念馆,举行了江苏、绵竹两地作家诗歌真迹捐赠活动, 并向512地震遇难者献花致哀。
此次两地诗歌的真迹捐赠活动,与江苏籍一位爱心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年前的5月12日地震发生之后 ,一名知名企业家何烈胜,以志愿者身份第一时间参加了抗震救灾,之后的一年内十次入川,捐款捐物总额 达一千多万,捐拍了中国第一部从志愿者角度反映抗震的电影《重生》。
第二年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夕,这位企业家成了江苏诗人访问团的一员,重新踏上汶川这片受伤土地,带着 访问团沿着前一年抗震救援路再走了一遍,为汶川人们加油、助威。此行,诗人访问团写下了几十篇诗歌和 报道,见证了四川人民重建家园的变化。当年访问团里有诗人赵恺,那时已经71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我爱》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那一次他写出了长诗《哭墙》。
诗人冯亦同,是侵华日军南京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警世钟上铭文的作者,2008年创作的《担架上的队礼》广为传播。那一次,他写了 两组稿,一组叫《从江南到川西》,另一组叫《江海情深》。
诗人孙友田,是中国煤炭工人的代言人。他一 口气写了四组稿,分别是《第一圈举世关注的年轮》、《成都草堂访杜甫》、《绵竹印象》、《一块巨石的 忏悔》。
诗人徐明德,时任《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他写下的诗歌有《把和谐留给川西》《今夜的星星是 这样的低》《眷恋》。
诗人胡弦,现任《扬子江诗刊》执行副主编,他写了组诗《痛是最后的遗产》。
这些手稿是江苏诗人的心血力作,见证了地震一周年来汶川的变化、绵竹的变化,见证了大灾面前,四川人 民的坚强淡定,重建家园的从容和开始新生活的决心。
当年访问团里的诗人们就有这个愿望,“待将来纪念 馆建成,要把为他们创作的诗歌手稿捐过来”。
10后的今天,也是兑现承诺、实现心愿的日子。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华诚代表他们、也代表他所在 的媒体,把5位诗人的手稿真迹、4份报纸、和1本《512重生纪念号》杂志原件,捐赠给汉旺地震遗址纪念馆 永久保存。
此次一同捐出了《江南时报》老报纸。报纸记录的了那段抗震救灾的苦难记忆,也记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 援的人间大爱,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据介绍,江苏与绵竹从2008年开始缔结友谊,江苏的每一个地级市对接绵竹的一个镇。在随后的三年内,江 苏援建干部、志愿者、建筑大军近万人与绵竹人民朝夕相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华诚代表“铁臂援建 回 望十年”江苏四川媒体访问团进行了发言。他说,
“我们把绵竹当家乡,绵竹人民把我们当亲人。
在以后的 日子,我们将一如继往,共踏新征程。
两地媒体人,将用手中的笔、镜头,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纪录下绵 竹人民,跨入新时代后的新变化,和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一起,续友谊,铺新路、架新桥。”
当天仪式上,绵竹市作家协会主席李炬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江苏人们表达了谢意,她说,“在死亡之门开启 的地方,爱被开启,诗歌被开启。江苏,绵竹,因为这场巨大的灾难而联系在一起。你们从江苏来了,带着 江苏人民的大爱,帮助我们重建破碎的家园……从此,江苏就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江苏人就成了我们亲人, 南京大道,苏绵公园,那些重建的学校,医院。两年的时间,大地的伤口被抚平,鲜花重新盛开,新建的学 校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汉旺镇党委书记杜毕、汉旺地震遗址公园管委会主任李永祥、副主任谢东参加了当天的捐赠祭奠活动。绵竹 市书画家蒋兴康、邱刚捐赠了他们诗歌和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