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江苏网徐州地区的驻地记者张扬,很荣幸能有这样一次机会,感受楹联之美,分享城市故事。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因为一副联,爱上一座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我深爱我的家乡,又因为城门挂春联的活动,我开始关注和了解家乡的楹联文化。
从2018年起,我们连续四年,在徐州的云龙山,悬挂9米巨幅春联,“山分九节,云涌九霄,中华龙气蒸蒸上;河运千年,梦追千里,古邑春朝滚滚来。”
4年,我们用八副精心创作、评选、书写和制作的春联,向彭城贺新岁,作为参与者,每当看到春联揭开红盖头和市民见面的时刻,我都心潮澎湃。
其实城门挂春联活动,我们省内其他城市的是将春联挂在城墙上的,但作为江苏北大门的徐州我们选择了在地标性景点的牌坊处悬挂,最大程度的让更多市民可以欣赏到春联的风采。
说到牌坊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其实也和春联一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在徐州,说起最有名气的牌坊,很多人会想到位于市中心庆云桥畔、故黄河南岸的那座牌楼,它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也就是1818年,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四个大字。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无论是大河前横,还是五省通衢,都道尽了徐州重要的交通位置的气势。古时候的徐州,道路四通八达,近可攻,退可守,在交通地理上得天独厚,一直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特别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给徐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时间大受南北商贾的青睐。
五省通衢虽是一座牌坊,却是徐州作为交通要道的见证。它不仅凝聚着已经逝去的荣光,也传递着一份期望与梦想。随着时光的流逝,徐州的交通优势没有被消减,反而日益彰显,逐渐形成了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始终保持着沟通南北的中轴地位,抒写着“徐州通,天下通”的传奇故事。
沿着牌楼往东走不远,就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的黄楼了。
黄楼建于北宋年间,宋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水患问题,是一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时的徐州百姓饱受洪灾之苦。据记载,苏轼来到徐州任知州后不久,黄河自曹村一带决口,洪水直奔徐州城而去。城中百姓闻讯,惶恐不安,纷纷表示要弃城避水。苏轼担心百姓都出城了,无人守城,于是大声疾呼,誓要与徐州共存亡,百姓见知州如此奋不顾身,也都纷纷留了下来一同抵御水患。
他先是积极组织百姓用柴草堵住城墙上的渗水漏洞,接着又连夜赶到禁军驻地请求支援,禁军统领被苏轼的精神感动,派出士兵协助抗洪。他们从城外东南方向的戏马台开始修筑防洪大堤至徐州城,作为抵御洪水的外围屏障。当洪水冲向防洪大堤时,苏轼临危不惧,指挥军民分段防守、分头堵水,加厚城基、加高城墙。期间,苏轼吃住都在城墙上,历时70多天,最终战胜了水患。
洪水退去后,为了防止水患重泛,苏轼命人整修堤岸、加固城墙,同时下令在徐州的外城东门上修筑城楼,并根据“黄属土,土克水”五行相克理论,以黄土刷墙,将城楼取名“黄楼”,寄托了苏轼希望震慑水患,祈求平安的愿望。黄楼落成后,苏轼又亲自将苏辙所写的《黄楼赋》书写成碑文,刻碑立于楼中。
如今黄楼屋檐下匾牌上“黄楼”二字为苏轼亲笔所书,而正门两边书写着两副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也表达了彭城人民对苏轼的感激与怀念。
其实不止黄楼,更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苏轼还是风光如画的云龙湖风景区最早的“规划师”。900多年前,云龙湖还是一片沼泽洼地,苏轼在这里生活时,很喜欢登云龙山,但他对山前的这片洼地总觉美中不足,他就想象:如能引上游丁塘之水以注,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但因次年即调任湖州,成为千年遗愿。如今,勤劳奋进的徐州人民完成了他的心愿,风景如画的云龙湖以其秀美之姿展现在世人面前。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视察,站在云龙湖边高兴地夸赞说:“徐州像杭州了。”
云龙山、牌楼、黄楼、云龙湖,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只能分享到这里了,在此我也向各位领导和老师发出邀请,来徐州看更多的美景、听更多的故事,我在彭城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