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甫
既拿出“真金白银”吸引人才,又对人才成长保持包容。常州市最近加大揽才力度,主要领导满怀诚意向人才“喊话”: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在人才不需要的时候“隐身幕后”,在人才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其间体现的耐心和眼光,值得肯定。
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近年来许多地方都不惜重金投入,不拘一格揽人才、育人才、奖人才,较好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实现了城市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双赢。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和实施人才政策时,不少地方都面临着一道现实考题:为城市揽才,如何处理成果产出的“快”与“慢”?
对这个问题,实践中有两种“答题”路径:一种是着眼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引进、扶持和激励人才,推动他们快出、多出成果,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另一种则是区分不同专业和领域,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行业发展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人才,给他们留出必要的“成长期”,争取在未来某个时点结出硕果。从各地的实践看,期待人才“快出成果”是普遍选择,包容他们“静待花开”则需要耐心和勇气。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各地都想争先进位、保持领先,谁不想引才后马上就能派上用场、取得成果?这种“快思维”,本身就是地方政府推动发展时有紧迫感、使命感的体现。但也要看到,不是每个行业、领域的人才都能做到“短平快”产出。特别是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性和“卡脖子”领域,创新需要周期,突破需要积累,非得下一番“加料熬汤”的慢功夫不可。对此,各方理应保持耐心,欲速则不达。
在《三国演义》里,即便是关羽这样的战神,既有“温酒斩华雄”的快出成果,也有“三英战吕布”的胶着战况。各地为发展揽才,同样要辩证看待“快”与“慢”,统筹考虑“短”与“长”,宜快则快、当慢则慢。相关报道中提到,常州有家专注于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起步阶段曾面临难以运转的困境,市里及时伸出援手加以帮扶。最终,这家公司专注研发、破茧成蝶,目前已是国内碳纤维龙头股。这个案例,是对当地揽才诚意和发展耐心的生动诠释、圆满回馈。
当然,不惜重金揽才、育才、奖才,也要注重投入产出比,适当控制“长线作业”的比例。对哪些人才和项目能够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这实际上也考验着决策者和职能部门的眼光和取舍能力。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依靠专业团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功引入了一批一开始不被人看好,但几年之后就大放光彩的人才和项目,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值得研究、借鉴。对不能“立竿见影”但有可能“一鸣惊人”的人才和项目,地方政府要审慎做好相关论证和决策工作,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力争取得合理回报。毕竟,无论是“保持耐心”还是“宽容失败”,政策出台的初衷都是“期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