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份保存73年的入党志愿书
2021-07-01 06: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今年“七一”前夕,记者在省军区南京第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见到了一份写于73年前的入党志愿书,新四军老战士沙正平向记者讲述了这份珍贵原件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

沙正平1929年出生在兴化农村。兴化城曾先后两次被日本侵略者侵占,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一家人东躲西藏才得以保全性命,这让沙正平心里埋下了参军打击侵略者的种子。1945年3月,刚满16岁的沙正平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唱着《大刀进行曲》报名参加新四军。体检时,又瘦又小的沙正平怕自己体重不过关,悄悄在兜里揣着砖块称重,之后成为兴化县海河区警卫连战士。

入伍半年后,沙正平当上了海河区区长的通讯员。不久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重兵首先就压向苏北解放区。“当时蒋介石叫嚣3到6个月消灭共产党,形势很紧张。我们基层政权有的撤销了,区长征求我意见,说你还是回家去吧,我说我是光荣参军来干革命的!”沙正平坚持留下,经区长推荐,转入苏中卫校学习,后来成了一名军医。

1948年,因立场坚定、工作出色,沙正平成为党组织发展对象,他郑重填写了入党志愿书,也就是记者如今看到的这份巴掌大小、有12页的小册子。志愿书上布满了岁月侵蚀的痕迹,封底里印有6条“共产党员标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执行决议,群众模范,努力学习。

这6条标准,要全部做到却并不简单,战争年代常常要用生命来践行。“你入了党,是党员,党需要你到哪里,你就到哪里;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都是党员去。”军医与伤病员打交道多,沙正平说,那时政治干部、党员牺牲的特别多,“为什么?最困难、最危险时都是党员冲上去!”

沙正平说,当时对党员的考察并不简单,要学习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理论书籍。“我看过好几遍,印象最深刻的是,做了共产党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的理解是,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应该有私心。”

因此,73年前沙正平这样在入党志愿书中写自己为什么入党:共产党是最进步、最光荣、能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政党,“所以我也想加入进去,跟着他走,受更多的教育,对自己能更有进步。”这册穿越战火硝烟的志愿书,封面上是一名战士向往熠熠生辉的党徽和五角星,图案简洁,正是当时追求进步的人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真实写照。

1948年9月,沙正平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1949年3月5日转为正式党员。“从此后,我工作的干劲更足、标准更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更加坚定。”沙正平刚转正,就自告奋勇,从后方医院来到主力部队苏中二分区二十一团的医疗三队,一个人负责通信连、机枪连、侦察连的医疗工作,夜以继日守在医疗队救治伤员,有时甚至累得虚脱。“党员就是要处处体现模范作用,当时如果在战场上你表现不好,你这个人在群众当中是没有威信的。”

沙正平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入党后又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这份入党志愿书一直被他小心保存着,如今保存在他个人档案里。为什么当时会将入党志愿书发给个人保管呢?沙正平说,战争年代经常会调动单位,也可能会在战斗中与组织失散,发给个人的志愿书可以证明身份。“比如伤病员可以拿着志愿书在医院过组织生活,伤愈后回不去原单位或回到地方上,可以转移组织关系。”

在不停转移和不断轻装中,沙正平甚至丢掉了记了许久的日记,但入党志愿书一直不离身。“在困难的时候我什么东西都丢掉了,但我觉得这份入党志愿书很重要,就把志愿书缝在了黄挎包夹层里,走到哪带到哪,就像我自己的生命一样保存着。”今年92岁的沙正平说,自己虽然已经离职休养,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依然要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领导,严格践行共产党员标准。

记者 陈月飞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