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扶贫铺就“幸福路” 产业浇出“幸福花”——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助力张家川县脱贫攻坚纪实
2021-06-29 12: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郝智宸 吴俊  
1
听新闻

前不久,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将一面印有“类别划分结硕果 科技帮扶助脱贫”的锦旗送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研究院)。这面锦旗,不仅承载了张家川县群众对江苏研究院帮扶的感谢,也反映出该院心系当地群众,牢记责任担当的真挚感情。

在脱贫攻坚征程上,江苏研究院积极响应总局党委定点帮扶工作的统一部署,积极践行央企责任,认真落实产业扶贫有关政策,积极为贫困村“把脉开方”,扶持当地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江苏研究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认真贯彻总局提出的的扶贫原则,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精准、解决急需”的扶贫要求,倾力帮扶,奏响了脱贫致富的新乐章。

走好精准扶贫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坚持责任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大量帮扶资源,以高质量完成定点扶贫工作为中心任务,加大在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帮扶力度,经过多年持续奋斗,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帮扶任务,为张家川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2019年至2020年,总局连续两年在国资委、国扶办对中央企业定点扶贫工作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并连续2年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

张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琦回忆道,近年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从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多点发力,坚持“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创新帮扶形式,切实做好民生保障,积极为张家川县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努力带动张家川县持续健康发展。

江苏研究院积极响应总局为张家川县打造新产业的规划安排,于2019年5月带领院扶贫小组赶赴张家川,积极参与总局定点帮扶工作,围绕建设实验室、发展特色农业、检测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努力以科技手段助力张家川县脱贫攻坚。

2019年9月,江苏研究院与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建设研究院甘肃分院,以“传帮带”的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在土壤、环境检测方面技术过硬的人才;筹建实验室,选派20多名技术专家,先后6次前往张家川县开展土壤地质调查;承担了《张家川特色作物乌龙头生长环境及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等3项科研项目,助力张家川乌龙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张家川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一个个项目,是江苏研究院通过无数次走访调研、沟通协调的结果。江苏研究院不仅给张家川县带来 ‘短平快’的致富良方,更为这里找到长久致富的良策,培植适宜的产业土壤,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

做好科技扶贫大文章

五月的张家川,艳阳高照,一颗颗密密匝匝的紫红色“弹头状”幼芽灿烂在山坡上。这是甘肃东部山林地区所产的一种药菜两用的名贵野菜,叫乌龙头,它喜阴湿耐寒冷,深深扎根在贫瘠的土地里,生命力很是顽强。

在大力发展乌龙头产业过程中,江苏研究院开展了乌龙头生长环境及土壤适且性评价研究,该研究是扶贫项目组从张家川县贫瘠的土地里慢慢挖掘出来的,浸透着浓浓的泥土味儿。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不是偶然的。

江苏研究院项目组先后4次前往张家川县,他们与扶贫小组几经调研分析后得出结论:张家川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有一定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基础,但农业土壤检测技术薄弱,市场空白,可以发展特色种植业。2019年起,他们会同专家组深入刘堡镇窑儿村、马鹿镇宝坪村等地,通过听取情况介绍、现场调研、走访群众等形式,就乌龙头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研。此外,江苏研究院还选派4名年轻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进行研究改良,并对几个典型区域开展了乌龙头植株样品采集工作,严抓项目落实落地。

由于张家川县深居内陆腹地,海拔在1600米至2600米之间,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山路较为陡峭,因此给乌龙头植株样品采集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为了保证样品的新鲜,每道工序、每个流程,我们都认真仔细检查,在保证样品制备自检无误后,我们才送到北京进行审核。”青年技术人员徐辉说。

为了让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业名牌化”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无公害生产,争优创精、树品牌形象”的原则,乌龙头逐渐形成产业化,目前,乌龙头已经成为甘肃省区域特色产品。

在当地政府的持续努力以及江苏研究院的大力帮扶下,乌龙头的种植面积逐年攀升,从2018年不足1.0万亩,到2019年1.40万亩,2020年1.50万亩,2021年近1.70万亩。

成果的背后,是江苏研究院的默默付出,也是无数煤炭地质人用脚丈量、用心交流,像乌龙头的根一样,深深扎进土地,滋养一方绿树成荫。

扛好脱贫攻坚责任旗

初夏,漫步在张家川县城,微风吹拂,广场上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个昔日的贫困县,如今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深爱的家乡变了,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回忆过去,有我们年轻而坚定的足印;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中,有我们青春如歌的奉献。”这些话语,是记者在王琦的笔记本中看到的。在他眼里,“辛苦”不是负担,而是历练和成熟。

扶贫,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此,江苏研究院坚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动态调整,不断提升举措”理念,摸索寻求最佳的扶贫切入点,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帮扶链条中不断积累新经验、不断纵深递进。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次次翻天覆地的生活转变在总局定点扶贫县发生着。而江苏研究院的帮扶模式还在创新,张家川县群众的内在动力还在不断被激活。

目前,江苏研究院正在进行张家川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和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后续计划申报总局科技项目——耕地土壤质量提升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除了帮助张家川县实现耕地土壤改良、推动该县农业技术的进步、巩固扶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之外,还与总局定点帮扶工作中的“四个不摘”原则不谋而合。

江苏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谷春说:“以前扶贫,大多是捐赠性的,对方提供项目,我们负责掏钱。随着观念的转变,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扶贫效果。所以,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实现‘造血式’扶贫。”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谷春说得最多的字眼,就是“务实”“实效”,“扶贫工作好不好,最终要看“成效”。

展望未来,江苏研究院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将不断激发张家川县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新面貌、新合作、新未来,奋发图强、赶超跨越中的张家川县正与江苏研究院共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稿件来源:中煤地质报)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