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大数据如何助力“雪中送炭”、将救助服务“速递”上门?依托民政、卫健、应急管理、医保等14个部门掌握的32类、51万余人专项数据库,南京市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当在库人员面临生活困境时,系统实时自动预警、派单走访,提供及时救助,通过“走访+信访+数据访”“三访”法,实现“数据找人”“政策找人”。目前,该市已发布自动预警信息120条,38名困难群众及时获得低保、临时救助、慈善帮扶等主动救助。
“数据访”细排查,实时自动预警
前不久,栖霞区居民王秀兰家因女婿患重病去世,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中断。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系统迅速预警,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核查评估,给予王秀兰家“一户多残”生活补贴。
去年夏天,高淳区居民高梅英老人家中遭灾,不久她老伴儿查出患有重病,医疗支出陡增。老两口对社会救助政策不了解,家中一子存在智力障碍。就在他们束手无策之际,收到平台预警派单的网格员上门,将情况如实上报后,社区代为申请救助。目前,这一家人都已被纳入低保。
记者采访获悉,南京社会救助“数据访”正在帮助民政部门实现大数据排查预警,通过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系统综合研判,向当事人提供及时救助。在库重点对象包括:因遭遇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等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因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造成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中断的;因突发重大疾病、器官移植等造成医疗费用支出过大,个人承担费用超过10万元的;新领残疾证人员等。
平台预警后,“区—街—社区—网格”逐级派单机制立即启动。网格员接到派单后登门入户,与当事人对接核查,符合条件的,主动给予救助。从接到信息到核查反馈,这一过程必须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走访常态化,主动发现并救助
大数据“发现”之外,还有没有救助死角和空白?记者采访获悉,南京市民政部门正在整合资源,打破传统救助模式,创新“走访+信访+数据访”“三访”法,建立“主动发现、主动救助”机制,将“人找政策”转为“政策找人”。如今,由于不了解政策等原因而未提出申请的“沉默的少数”,一旦遭遇困难就能得到及时救助。
建邺区居民江明身患尿毒症,2018年3月因生活困难被纳入低保,2020年因做换肾手术花费近30万元,出院后一直在家休养。社区网格员在一次主动走访中发现,江明的境况越发艰难。情况上报后,建邺区民政局经过法定程序,决定给予他一次性5万元的临时救助,并将他纳入“福彩公益行”救助范围。
雨花台区居民史家勤2009年被纳入低保,2012年因享受退休待遇,家庭收入超标退出低保。但史家有高龄老人和重度残疾人,因此社区依然将史家列入低收入人口监测名单。网格员在一次上门时得知史家勤患了脑梗,当即把这一情况反映给救助机构。经审批,史家勤被纳入“单人保”。
在南京,这样的“走访”已常态化,并被列为网格员巡查重点内容,通过高频次开展,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困难群众。南京还专门印发《南京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巡查走访制度,实行“日走访、周分析、月汇总”。网格员每天基本巡查,每周全面排查,每月对流动人口出租户、生活困难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困境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登门入户。各社区还建立网格微信群实现“零距离”服务,第一时间了解居民所急所需、“速递”救助上门。
信访大梳理,派单解难快一步
77岁的高淳区居民吴华保未婚育,2012年开始领取征地保障金,现每月领取1311元。2015年老人因中风致肢体三级残疾,2020年再次中风致残疾加重。近期,民政部门接到其求助信,迅速交办属地救助机构。经家庭经济状况比对、入户核查,当地民政部门已为其申请低保边缘户,拟于5月完成确认并帮助申请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民政部门还协调残联重新评残,如果鉴定为重度残疾,将按照规定及时将老人纳入低保“单人保”。
从2月10日起,南京市12345政务平台专门设立临时困难群众救助热线,对工单进行“救助”标识,按属地化管理原则派单,由承办单位接诉即办、专人负责,确保临时困难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此外,民政部门还会对群众来电、来信、来人等信访诉求进行及时梳理,并通过信访政策分析会、个案研讨会、市区联席会等方式主动研判当事人描述的困难情形,给予相应救助。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林莉表示,南京探索的“走访+信访+数据访”“三访”法,将过去单一的“依申请”实施救助,变为“依申请”与“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相结合,从机制和制度上堵住了救助漏洞,有效避免因救助不及时、不到位而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让救助更智慧、更精准,充满温情,具有借鉴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