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转角遇见惊喜,步行可达“客厅”——有一种宜居,叫作家门口的“小确幸”
2021-02-10 06: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南京市2021年十大民生实事日前公布,其中提出“建设文旅公共空间”,计划完成20处街角景观设施提升、小微公共空间打造、小型城市客厅设置,提升居民家门口的环境品质、人文气息。

街角景观等小型公共空间,散布在社区街巷,是城市居民转角可能遇见的惊喜,步行即可到达的共享“客厅”。一个舒适宜人的城市,往往有着富有魅力的小型公共空间。加快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要给居民增添家门口的“小确幸”。

寻常巷陌间,好去处提升幸福感

1月31日下午,缪雪贞老人和老伴走进位于秦淮区的解放路口袋公园,坐在长凳上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一公园去年9月建成后,两位九旬老人的生活多了不少趣味。“去大公园我们走不动,坐公交车的话,上下车不方便,就到家旁边这个小公园坐坐、看看热闹,挺好。”缪雪贞说。

解放路口袋公园位于中山东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像一个沿着解放路人行道铺展的狭长“口袋”。公园占地1300平方米,系封闭绿地打开后改造而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公园一端长凳上坐了十来分钟,发现很多行人走到公园入口处,便不再顺着人行道走,而是拐进公园,踏着弯曲的健身步道前行——公园仿佛自带吸引力。

去年,包括解放路口袋公园在内,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牵头建成16个口袋公园,将街头巷尾的闲置角落、零星空间变成市民喜爱的休憩场所。

同一天下午,五老村爱国卫生纪念馆门前的健身广场,迎来它的常客——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二年级学生龙良瑞与他妹妹。这个小型纪念馆坐落于秦淮区三条巷,旁边是龙良瑞就读的学校以及大片居民区。这幢古朴的二层小楼设有展厅、休闲阅读空间,也是秦淮区100个“转角·遇见”小微空间之一。2018年起,“转角·遇见”小微空间陆续落地于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标配全民阅读、旅游资讯查询、志愿者服务、分享交流等功能,又各具文化特色,成为寻常巷陌间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去处。

公共空间是影响城市宜居度的重要因素,其品质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2017年,南京市规划部门着眼于提升主城公共空间品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2019年,《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经市政府批复通过,规划范围是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总面积约281平方公里的南京主城。规划对象是,向全体公众开放、支持公共活动的地上开敞城市空间,街道空间和建筑前区空间是其中的规划重点。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保护所主任项目负责人石洁介绍,“我们将公共空间分为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基层级等,发现基层级公共空间显著不足。根据量化分析,2017年南京的公共空间在5分钟生活圈(即400米范围)明显分布不足,覆盖率仅18%,且主要分布在老城和河西;在10分钟生活圈,公共空间覆盖率为65%左右;在15分钟生活圈,公共空间覆盖率在80%以上。”

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的原则之一,是以城市级、地区级公共空间为骨架,社区级、基层级公共空间为内容,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核心的网链系统。“小型公共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内的山林、绿地、河湖等大尺度公共空间而言。公共空间大小与重要程度不是对应关系,小型公共空间大量存在于基层级,直接服务日常生活,影响市民获得感,重要性不能小觑。现在提出‘小规模、渐进式’城市更新,设计师的视线在下沉,这种下沉是一种进步。”石洁说。

打造城市客厅,要贴合人的需求

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承华说,过去相对粗放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对空间利用不够集约,产生一些低效利用的“灰色空间”,例如高架桥下、滨水桥头、街角、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闲置空地。城市管理者将“灰色空间”找出来,通过专业设计、适当“微更新”,使“灰色空间”变成小型游园绿地、休闲空间,既可满足居民活动需求,也可提升城市景观。不过,这类空间如何改造利用、植入什么功能,应该广泛征求周边居民及相关主体的意见。大量的群众工作,是打造居民身边“客厅”的难点之一。

2019年,我省在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宜居住区建设的基础上,选择5个城市街区开展宜居街区建设试点。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志超介绍,该院承接的宜兴市东氿新城宜居街区项目,包括4个小区、3个公园、2条河道、1个广场等。“我们与居民开了多次议事会,让项目真正贴合人对环境的需求。”目前已经完成的改造项目,提升了居住的舒适感。例如,过去要从主干道绕行一大圈才能进入的绿地,在小区增设出入口、步行道后,数分钟便可到达。绿地旁添加休息座椅、篮球场、健身器材、儿童活动设施、无障碍通道等,其中一处空置房屋改成“城市书房”。曾经冷清的绿地被“激活”,人气明显旺起来。按照居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正将另一处闲置房屋改造为儿童绘本馆。

南京市建委建设二处处长董文量透露,去年建委对小型城市客厅的规划布点、功能延展、主题策划和建设运营进行专题研究,今年计划设置的10处小型城市客厅,有新建的、既有建筑改造的,也有与企业联合挂牌的,大的200多平方米,小的几十平方米。董文量认为,小型城市客厅通过室内空间与室外园林绿化景观的结合,可以提供比街角景观、口袋公园更为丰富的服务功能。每一处小型城市客厅的功能,都将充分调研、按需设置。

《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提出,要提高公共空间品质,增加活力,营造特色内涵。石洁解释说,给公共空间注入哪些内涵,要看其所处环境,设计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人的活动和使用。

王承华认为,城市告别对宏大广场、绿地的追求,尽可能挖掘、改造、利用社区周边的闲置空间,打造小型公共空间,顺应当下城市更新的要求,体现注重居民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城市建成环境中,不少“灰色空间”是有产权单位的。因此,如何进行政策激励、促进产权单位开放空间值得研究,多元化的出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做好运管,让公共空间魅力长存

石洁发现,这两年南京城公共空间显著改善,如在滨水空间增加步行道、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城墙内外联系,综合整治环城墙绿地;在老旧小区整治中,将三四百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公共空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夜间经济蓬勃发展,艾尚天地等商业体前的广场被利用起来。

精雕细琢打造的小型公共空间日渐增多,如何管好、用好,让其焕发光彩、魅力长存,是需要重视的新课题。

在鼓楼广场一角,一处灰色平房连着一个小院落,外观颇为雅致。记者透过栅栏看到,三四十平方米的院子里摆着桌椅、花架。平房外墙挂着“梧桐语园艺咨询中心/植庭花园艺中心/栖云·花SHOW工作室”的招牌,80多平方米的室内摆放着大量鲜花,外间出售鲜花、饮品,内间可以开展插花教学活动、会客叙谈。

这是南京市第二家打“梧桐语”品牌的园艺咨询中心,于2018年4月亮相。第一家于2017年开放,位于该市和平公园。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推出“梧桐语”的初衷是,有固定场所举办公益讲座、体验交流等活动,向市民传授花艺园艺知识。

1月27日下午,在鼓楼广场闲坐聊天的老人告诉记者,“梧桐语”就是个花店,不买花不好意思进去。随后,记者来到和平公园了解“梧桐语”的情况。带着孩子在和平公园玩耍的黄女士说:“这家花店平时生意不太好,举办过一次插花活动,但是要提前报名。”得知这里是服务市民的公共空间,她建议,通过媒体多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这里。

鼓楼广场“梧桐语”工作人员容香花说,2019年“梧桐语”共办了180多场活动,大部分活动是公益性的。不过,因为园艺中心场地限制等原因,这些活动多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商场举办,“确实有些过路市民,不了解‘梧桐语’是做什么的。”

容香花介绍,两家“梧桐语”都由玄武园林公司负责运营,她本人就是公司员工。“我们提供鲜花销售等商业服务,但要是当花店看,我们的市口又不够好,难以与社区中的花店竞争。因为收入抵不上人员工资,员工由起初7个人减至2个人,和平公园的‘梧桐语’没有活动就不开放。希望有好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梧桐语’,让‘梧桐语’长久存在。”

三分建设,七分运管。“从可持续的角度看,小型公共空间还需引进专门的机构进行运营。”王承华建议,“城市管理者可将一系列小型公共空间‘打包’,吸引社会机构参与运营,允许其利用空间中的部分设施开展经营活动。”

记者 徐冠英 白雪 刘霞

实习生 王奕 潘小乐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