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
姜堰199个村实现村务“阳光监督”全覆盖
中国江苏网讯 “今天,召集大家伙儿前来,向大家说明一个情况,关于村里组织缴纳新农保的费用问题……”
“我今年交了420元,我家旁边的李来福只交了170元,为啥不一样?” “还有我家旁边的张奶奶也是,她今年居然一分钱都不要交,凭什么呀?她是不是村里哪个干部的亲戚?”
……
在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张前村的议事小院里,该村村务阳光监督委员会主任乔红昇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小院显得格外喧闹而温暖。
说完各自疑惑,大家将视线集中到会议组织人乔红昇身上。
“这就是我此次召集大家的原因。”说着,乔红昇拿起小册子站了起来,边翻边说:“李来福属重残无业人员,享受国家补贴,新农保只需缴纳170元/年;李奶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政策免交新农保费用……”乔红昇便将村里少缴或免缴新农保费用的人员情况讲了一遍。喧闹声逐渐消失,村民们不禁纷纷感叹,“原来是这样啊!”
对村务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向群众公开各项惠农政策等涉农信息,是张前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姜堰创新推行村务“阳光监督”机制的一个缩影。“推行村务‘阳光监督’是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的有益载体,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有效抓手,更是创新基层农村社区治理的基础工程、固本工程。”姜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盛育河说。去年11月,姜堰以“实施村务阳光监督汇聚乡村治理新动能”为实验主题,推动基层民主监督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组织监督、纪律监督、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新型联督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全区199个行政村村务“阳光监督”实现全覆盖。
阳光下,百姓心里有了“明白账”
乔红昇走进村委会办公室,今天是给村干部考核评分的日子。张前村建立村干部工作“周督查、月评比、年考核”机制,村两委成员每周的工作都要细化到天,村支部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每周对他们每项工作推进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逐条评分,并公布上榜接受村民的监督,村民可以全面了解每一位村干部的履职情况。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随着‘阳光村务’工作不断深化,村两委干部作风不断转变,真干事、干实事的人越来越多。”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梦茹介绍,村务监督委员会由一名主任及四名委员组成,乔红昇不仅是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主任,还是村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所有成员都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由村里乡贤、退休老支书、村民代表等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三资”管理、村级工程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涉及村民利益七个方面实施监督的基础上,还协助村党组织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对农村党员和村干部政治纪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和村干部廉洁履职情况,按照赋予权限规范实施全面有效监督,是村两委与村民沟通的重要载体和桥梁。
阳光下,百姓“当家又做主”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修到各家门口,一排排整齐的小院坐落在道路两侧,美轮美奂的墙绘、有序整齐的公告栏……走进顾高镇芦庄村,整齐划一的栅栏成为村庄一道独特的风景。
“竹栅栏的材料是由村民自发提供并帮助制作的。”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夏秀华介绍,芦庄村创新村务阳光监督举措,建立村务监督“听证会”制度。重大决策事项和村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事前必须征求村民意见,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务监督委员会邀请、村民代表以及相关方就相关问题举行听证会,并听取他们的建议。竹栅栏的建成,就是村委会与村民共同议事协商的成果,既节省了村集体资金,又美化了村容村貌。自推行听证制度以来,村民向村“两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及村里花费的每一分钱,村务监督委员会都会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知晓,村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此外,目前村里正在推进的户厕改造工程项目,从工程招标到施工进展,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都会全程监督并定期向村民汇报。芦庄村党支部书记万兴友介绍,推进村务“阳光监督”、促进乡村振兴是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
阳光下,百姓小康路“更敞亮”
“以前,党务、村务、财务公示情况都是贴在村上的公示栏,想起来就去看一下,没看到也就算了。如今有了村居网格群,村民随时可以把村务公示情况调出来看,也不用担心过时看不到了。”白米镇甸河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于春根指着手机上的微信群介绍道,他现在也是这个村居网格群的管理员,村里大小事项他都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让村民知晓,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在搭建监督平台的同时,甸河村还创新推行了村务发言人制度、村务点题公开制度,把监督的主动权送到群众手中。”春节期间,返乡村民唐智华家所在小组很多道路没有路灯,不仅夜间出行不便,还存在治安隐患。唐智华说,在群里抱怨一声后,村里第二天就开始摸排情况,很快拿出方案,上半年通村所有道路新增路灯310盏。该项目投资30万元,从招标到工程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并向村民公示整个工程进展及资金花费明细。
甸河村党总支书记刘新春认为,堵不如疏,村里的工作就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建立推行村务“发言人”和“点题公开”制度,就是要通过“群众点题、两委议题、干部答题、村民评题”的形式,切实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及时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解惑。“村情发言人”推出后,因回应问题准确高效而备受群众青睐,长期信访积案全部清零,甸河村也由原来的信访问题村、后进村,一跃成为白米镇基层治理先进村,综合考核列全镇第五名。
“敢想、敢试,先做、先行,致力打造村务监督‘姜堰经验’‘姜堰蓝本’,走出了一条适用姜堰、推广全市、面向全省的现代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子。”姜堰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俞扬祖介绍:创建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以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达100%,村务“阳光监督”实现了全覆盖。累计纠偏村务决策事项35件,村级权力运行实现了“零违规”;村“两委”采纳村民意见建议507条,村民满意度达92%以上,村民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村级事务管理基本实现了“零上访”;监督工程建设项目1033项,节约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2.86万元,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零投诉”;叫停不合理资源发包合同(项目)21件,否决不合理开支1.15万元,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零违纪”。
王余华 陆宏成 徐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