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韦岗,“首战必胜”代代相传——访韦岗战斗陈列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2020-09-04 06: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从镇江主城区的戴家门出发,沿243省道往南京方向行驶11公里,便来到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这里背靠高骊山,直面赣船山,省道从山脚蜿蜒而过,地势险要。

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这里成功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这是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抗战的第一战,为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抗战期间,苏南抗日根据地牵制日军达12万人,共消灭日伪军3万余人。

首战必胜提振军民士气

顺着高骊山走上50级台阶,新四军韦岗战斗陈列馆映入眼帘,馆内大厅播放着当地“快板达人”王荣华自编自演的快板书,再现当年战斗情景。

“在镇江至句容的公路上,日军汽车运输队来往频繁,粟裕敢于亮剑,在韦岗设伏打击骄横的日军。”纪念碑负责人兼讲解员沈小宝,对韦岗战斗经过如数家珍。那天上午8点左右,5辆日军军车从镇江方向进入新四军火力网,粟裕一声令下,战士们机、步枪齐发,将日军军车打翻在公路上。整场战斗仅持续40分钟,就击毙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在内的19名日军,伤数十名,自己仅一人受伤。

当时江南地区已经沦陷,这场胜仗不仅提振当地群众信心,也提高了新四军声誉。沈小宝告诉记者一个细节,新四军战士撤到茅山地区休整,有群众获得喜讯后走了几十里地给战士们送肉送粮食。

8年前接替纪念碑首任负责人汤忠胜后,沈小宝把这里当成了家。“总有人要做红色文化守望者,把这种首战必胜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沈小宝开心的是,来瞻仰纪念碑的人在逐年增加,去年8万人次,今年截至8月份已有6万多人次。

“很多驴友上高骊山前必去纪念碑。”沈小宝带领记者来到陈列馆后的纪念碑,碑座四周满是鲜花,“去年6月份,上海一个驴友俱乐部到这里登山,来了两辆大巴车,100多人手持鲜花到纪念碑前献花,脱帽致敬。”

组团开展红色教育

地处句容茅山脚下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去年接待游客人次达120万,其中青少年学生近30万人次。

步入纪念馆,一座气势雄伟的主体展馆出现在记者眼前。馆内展厅建筑立面以茅山三山为造型,分5个部分讲述苏南人民奋起抗争、茅山抗日根据地开辟、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根据地艰苦坚持以及夺取抗日斗争胜利的历史。

纪念馆馆长孙志军邀请记者前往山区深处参观。“这是我们最新抢救保护的两处遗址。”孙志军指着两个玻璃结构的建筑说。透过玻璃,里面是被风化的土屋墙根,一旁简介显示,这是新四军十六旅第三疗养所遗址,毛竹搭建的草棚当年不仅救治过新四军的战士,也对当地百姓开放,被大家叫做“竹林医院”。另一侧是修械所遗址。

“为了让大家直观感受当年新四军在茅山抗日的艰苦岁月,我们复建了医疗所和修械所。”顺着孙志军手指方向望去,一座三间平房的篱笆小院隐藏在竹林深处,“进门右手那间是修械所,其余两间是医疗所,目前主体建筑已完工,正在往里面陈列文物。”

新四军在茅山地区站稳脚跟后向周边开拓。苏南抗日根据地东到淞沪、西至芜湖、北到长江、南抵天目山。“我们红色文化教育,也应该继承这种开拓进取精神。”孙志军说,镇江地区有300多处新四军抗战遗址,与纪念馆有紧密联系的已有8处,未来他们会将更多的遗址纳入到体系中,组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基因”助推高质量发展

“以前这船山河黑乎乎的,今年街道和村里给村庄里里外外‘洗了澡’,多少年没见过的白鹭都飞回来了。”镇江市润州区韦岗街道韦岗村村民章家友,在船山河边住了几十年,见证了韦岗的起起落落。

韦岗战斗结束后,日军出动坦克、飞机对韦岗地区进行大肆轰炸,村镇满目疮痍。面对猖狂的日军,韦岗人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积极支持新四军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依托矿产资源,韦岗经济迅速腾飞。“矿产资源的枯竭以及环保意识的提升,使韦岗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韦岗街道办事处主任蒋蒙介绍,近年来街道大力弘扬新四军战斗精神,提炼出“首战必胜、探索进取、担当创新”的韦岗精神,重塑自信,将“红色基因”注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以“红色印记”党建文化为引领,街道与驻地企业形成“党建联盟”,实现党建资源共享、组织生活联办、辖区事务同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街道邀请江苏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乡村环境进行整体打造。工作中,街道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有落户意向,并展示自身优势条件。今年7月,该公司在韦岗地区注册成立镇江分公司,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

“去年街道财税收入是6296万元,今年1-7月就完成9072万元。”蒋蒙说,在首战必胜的自信精神指引下,韦岗发展节节高,在去年的镇江市高质量发展评比中,街道荣获争先进位奖。

记者 董超标 钱 飞

标签:必胜;军民;新四军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