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今年又有15名学生高考达到分数线啦!”这个暑假,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蒋刘村喜气洋溢。超本科线10多分,19岁的范彩玉填报了南京的大学,正等录取通知书。“贫困帽子”戴了10多年,范彩玉的母亲今年舒了一口气:“与两年前老大考上大学时相比,现在小玉的学费早有着落,我心里一点不慌!”
贫困户“心不慌”的背后,是乡村完善的教育兜底保障。一家姊妹仨,范彩玉排行老二,母亲体弱多病,家里靠父亲打零工每月挣2000多元过日子。得知范彩玉考上大学,镇村按政策送来7000元助学款,还计划开学后帮助办理助学贷款,解决后顾之忧。
“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对贫困家庭来说就是脱贫的‘火种’。”蒋刘村村支书刘泰苡介绍,为保证低收入农户子女有学上,从幼儿园到大学,镇村为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助学金,每到寒暑假,镇政府还会在线上面向社会发起“一起捐”。刘泰苡边说边打开手机,“瞧,镇领导带头,一人捐500元,现在已经筹得32200.38元,将全部用于贫困助学。”
中扬镇位于我省六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成子湖片区,长期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是省市区三级重点帮扶地区。全镇户籍人口5.8万人中,贫困人口曾经有1.4万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如何摘掉贫困帽子奔小康?中扬镇党委书记李威说,精准扶贫,用产业链连接农家,靠保障网托举幸福。
织密健康网,实现医疗“零”付费。中扬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惠民卡”,病人就医除去医保报销,多出部分由镇政府和医院各负担50%,个人自付费用全部减免,门诊检查费享受30%优惠。该政策从实施以来共计财政转移支付约780余万元,惠及建档立卡户3400余户。
农房改善,让低收入农户住上“暖心房”。程庄村建档立卡户高旭从3间简陋危房搬进3室1厅新居,如今下大雨再也不用拿着盆盆罐罐四处接漏水了。润扬美苑社区党委书记汪浩介绍,在集中新建农民住房的同时,同步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内配建3所幼儿园,1公里范围内有中扬实验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全力解决大家关心的孩子教育问题,实现步行上班、走路上学。”记者在润扬美苑社区看到,4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艺术中心下设12个功能室,书法班、周末观影、舞蹈课等活动常态开展,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产业是脱贫的基础,有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才能持续增收。2014年,中扬镇启动扶贫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把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发展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近7000万元全部整合“打包”,按照每个村出资额分配产权,“众筹”出一个11.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与此同时,按照“镇级统筹、村级入股”方式办好扶贫项目,再进行折股量化、按年分红。资金变股金、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股份分红”改变了贫困农户的生活。
“上项目,我们最看重的是就业。争取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进入扶贫产业园上班!”中扬镇镇长张小伟说,镇里的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吉龙塑胶是国内行业排名前三的户外运动设备供应商,投资3亿元,连车间带总部全部搬迁到中扬。公司负责人党凤花介绍:“我们1000多名员工中低收入农户约有300多名,对外招聘也优先吸纳周边低收入农户。”如今,以吉龙塑胶、康元工贸为代表的12家园区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累计带动就业3000余人,员工平均月工资可达3500元。
今年以来,中扬镇又统筹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2.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厂房还未建好,就被3家企业抢先预定,预计建成投产后,全镇扶贫村集体和群众分红将突破300万元。去年,中扬镇1.4万名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340元,顺利实现脱贫;13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60万元。
脱了贫,还要“稳得住”。眼下,中扬的镇村干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在贯穿中扬南北的10公里长扶贫大道两侧,连片荷藕面积已达15400亩,这里的“藕遇小龙虾”套养模式声名大振。现在,中扬镇浅水藕套养小龙虾基地是省级标准化示范点,莲藕亩均产量2500公斤,小龙虾亩产5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以上,带动就业600余人,其中贫困户107人。
纵横东西15.8公里,中扬人未雨绸缪,抢先布局现代渔业产业园。张小伟介绍,洪泽湖禁渔工作即将启动,中扬湖边89户渔业专业户3年内搬迁到位。镇里提前规划,整合渔业、农业、旅游业等要素,全面构筑“特色主题种植、设施蔬菜、共作共养、良种繁育、特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康养度假”这八大产业体系。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宿城区委书记张辉表示,中扬镇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为全区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成果作了示范,宿城区将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记者 刘宏奇 徐明泽 万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