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通往和平村的泥泞小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趟;一座平楼村新建的标准化厂房,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有活可干、有钱上学、放心看病,一条条为群众解难忧愁的举措,他日夜思考;“扶贫就要真扶贫、扶真贫,不到最困难的百姓家,看不到真穷,怎么能解决了真穷?”这句话,他说的最多也最用心。他叫袁大勇,是市委驻宿城区帮扶工作队队长、区委副书记、城乡统筹试验区党工委书记。
2017年,他主动请战,积极投身到宿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来,连续4年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顺利实现宿城8.06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26元,4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
“扎下根、沉下心,接地气、沾土气”,刚入职那年,他一年走遍宿城区48个经济薄弱村、200多户贫困户、51个帮扶项目,切身感受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摸清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潜力和障碍,了解最确切的情况和最切实的问题,做最直接的对接,真心实意地帮扶。和平村的李雪峰在他的介绍下顺利就业,熊楼村的蒋忠成在他的协调下小孩有了学上,破圩村的刘洋在他的帮助下看得起病。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为了宿城产业扶贫能有一套科学、可持续发展模式,他带领扶贫办外出调研学习,召开宿城经济薄弱村发展规划会审会7次,在他的努力下按照各经济薄弱村资源禀赋、地理优势编制的《宿城48个经济薄弱村“十三五”发展规划》应运而生。蓝图画好了,需要好的项目支撑,因此,他各方协调、对上争取整合各类帮扶资金3.83亿元,三年来,新建各类帮扶项目300余个,建成中扬、屠园、龙河、王官集4个扶贫产业园区,计1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14个村居家门口就业项目,全区家门口就业项目总数达31个,实现经济薄弱村产业项目“全覆盖”。这些项目的落地大大激发了宿城低收入农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动力、信心和决心。但是,有了信心如何让贫困户能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呢?他牵头制定《宿城区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办法》,确定“十三五”期间项目资产收益不低于投入扶贫资金的8%,创新一套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股权扶贫新机制,全区1.36亿元扶贫资产得到确权,发放权证142份,全区经营性扶贫资产突破1.65亿元,累计分红4229万元,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央领导批示肯定。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作为全省六大贫困片区之一的成子湖片区是我们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成子湖片区宿城区内有建档立卡户2.46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6个,均占全区总数近三分之一,占成子湖片区总数的21.4%、38%。“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拉一人。”2.46万低收入农户脱贫成为萦绕在他心上的心头大事。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新建安置小区50万平方米,安置搬迁群众1500户,面向贫困户设置暖心房100多个。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招引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培育家庭农场72个,解决就近就业群众3500人。其中,光吉龙塑胶一家公司就有800余名低收入农户在厂打工,月工资均在3500元以上,探索出一条“以产定搬、以搬促产、产搬融合的城乡融合新路子。”,相关经验做法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同时,针对全区因病因残贫困户占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56%这一险峻形式,他带领扶贫办、卫健局、民政局深入调研6次,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因病致贫长效救助机制的实施方案》,年投入近2600万元,采取购买小额人身及财产保险、设立重大病残事故预救助和重大疾病特别救助机制、“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特困人群住院“0”付费等政策进行长效救助。目前长效救助机制受益低收入人口累计达1.12万人次,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