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3日讯(记者 陈彦)机动车道路随着环境综合整治的进行同步升级,就连病害和频繁开挖带来的问题也伴随“沟槽”革命的实施完成华丽转身,那道路两侧留给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道路是否同样也应该得到治理呢?答案是肯定的。昨天,记者随交通部门前往一批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整治现场体验,平整美观不积水已是普遍现象。
位于鼓楼区的郑和中路全长2.6公里,建于上世纪90年代,距今已20多年。作为一条连接河西与老下关地区的重要通道,沿线设施老化严重,道路设施病害反复多发,虽经多次修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道路多处出现局部沉陷碎裂、井盖松动等问题,已无法通过日常养护手段进行改善。为彻底改善郑和中路设施状况,从去年开始,南京交通部门组织对郑和中路等一批道路进行综合改造。一个半月的施工结束,郑和中路车行道完全改了模样:沉陷碎裂处得到基础补强,全线检查井盖进行防沉降整治,保证三到五年不会出现城市“肚脐眼”井盖。
同样面貌大改的还有玄武区的洪武北路。沿线店家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一下雨路面就积水,行人往往要借沿街店家门前的台阶通过,但这样就导致店门不好开,居民们不方便不说,商户们也觉得影响生意意见大。现在道路修整好之后,普遍采用了透水地坪的工艺材料,一般的小雨基本不会积水,即便下得大些也能很快排走,不再影响正常通行。记者了解到,随着洪武北路人行道等一批整治工程结束,南京市2019年城市道路车行道和人行道集中维护工作全部完成。该市共有33条道路车行道、47条道路人行道得到维护整修。
“在所有维护整修的非机动车道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肚脐眼’井盖现象,这主要是过往车辆反复碾轧加上路面沉降引起,此次采用防沉降井盖后基本可以保证几年内都不会出现以前的情况。”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设施管理部部长焦长春告诉记者,除了防沉降井盖外,部分人行道即便没有采用透水地坪但也都运用了透水面包砖进行铺设。不仅平整耐磨不积水,而且还增加了城市地下水,更加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