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31日讯22年前,浙江台州男子李再长借了一个名为“小余”的男子5000元。此后,阴差阳错,造化弄人,他一直没有能将这5000元还给小余,但心中一直惦记着这份恩情。
7月31日,记者从镇江润州公安分局金山派出所获悉,为了能偿还这笔“良心债”,22年后李再长再次到了镇江,准备还钱。但22年后,镇江的城市建设早就日新月异,在无法找到小余的情况下,李再长找到辖区的金山派出所,向民警求助“还债”。
7月26日下午,有一男子头顶烈日,匆匆赶到金山派出所求助。7月31日,接警民警告诉记者,男子请求民警帮找一个叫小余的男子,同时称想把借的钱还给小余。
该男子就是李再长,今年50岁出头。面对民警,就这笔缠绕自己22年的5000元良心债,李再长娓娓道来。
1995年,李再长租房在镇江牌湾附近,和哥哥李一金做小吃生意,但生意一直不算太好。房客中,还有小余夫妇,他们靠拖板车为生。由于小余经常到他们的小吃摊上吃早饭,再加上又是住在一个院子里,一来二去大家就处得关系不错。
后来,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在实在无法的情况下,1997年李再长试着跟小余开口借钱。小余稍作犹豫后,就借给了他5000元。同时,约定月息一分,只要哥俩的生意好转,就尽快就还给他。期间,李再长还给小余打了个欠条。
但是后来,生意一直不好,李再长和哥哥一商量,决定哥哥留在镇江继续经营,自己则到常州去开早餐店。并且,离开前李再长叫哥哥李一金,一定要找机会设法把5000元还给小余。
但是,由于生意不好,哥哥李一金始终没有将钱还给小余。22年过去了,现在在福建做小吃生意的李再长很少回家,而他又以为哥哥早就将钱还给小余了,所以此事一直没有多问。
事实上,哥哥李一金在李再长离开镇江一年后,也回了老家浙江台州,后来再没有来过镇江。这样,5000元的借款,就一直没有还给小余。
今年,李再长回老家台州,偶然中李一金告诉李再长,20多年前的5000元钱没有还给小余。而且哥哥回老家后,小余还曾写信到李再长老家,讨要这5000元。然而,当时哥哥李一金还是无力偿还这笔钱,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
闻听哥哥一番话,李再长当即就愣住了。但是,由于时间太长,信函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了,根本无法看清地址和联系方式。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联系手段,李再长决定立即赶到镇江,设法找小余还钱。
7月26日,漫长的22年过后,当李再长再次来到镇江,凭借着旧日记忆,来到镇江牌湾附近找小余。但牌湾早哪里还是原来的模样了,他们当年租住的房屋、院子,早已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荡然无存!可怜李再长,顶着烈日酷暑多方询问,但根本无法找到小余。
万不得已,他来到金山派出所求助。
不过,由于李再长不能提供小余的完整姓名,派出所民警也无法立即找到小余。
面对民警,李再长回忆说,小余是苏北人,今年应该已经70多岁了,当年50岁左右,夫妻两人在镇江拉板车为生,挣得都是辛苦钱。
“当年跟哥哥李一金说好了,由哥哥还的。但由于经济原因,哥哥没有能还”,李再长说:“这么多年了,自己实在过意不去,想尽快把钱还了。”言语中,满是愧疚、不安和坦诚。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李再长虽然在外地做小吃生意,但赚的钱也只够开销。但他反复表示,自己一定把这钱还上,不还良心难安,还了才能了却一桩心事。
采访中,民警表示,由于李再长提供信息极其有限,警方经多方调查,一时也爱莫能助。由此,希望借助媒体力量,帮助李再长找到小余,尽快了却其还钱的心愿。如果小余或者其家人、知情者看到报道,请联系热线:025-96096。
通讯员 魏元凤 记者万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