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报道,地铁鼓楼、新街口、大行宫、南京站等79个车站率先启用了助残连接板。以前,坐轮椅的乘客从站台上车有“一条缝距离”,得靠人搬手抬,有了连接板,轮椅可以直接推进车厢。此外,地铁站还增加了垂直电梯位置指引标识,排查并改造82处、3230米盲道,有需要的乘客可通过电话预约服务。
站台和车门之间的“一条缝距离”怎么过,垂直电梯在哪个位置,在一些乘客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士来说,却能让出行体验产生天壤之别,经常影响他们的出行意愿,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出行安排。小小一副连接板,解决的“一条缝距离”看似不起眼,实则能给不少家庭的城市生活“加一分”。所谓获得感,不就是在这一桩桩“小事”中加加减减,于细微处见精神吗?
大美南京,春光正好,便捷的轨道交通给市民踏青赏花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服务仍有可提升的空间。提升服务水平,先要找准短板。当前,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有没有、全不全”,而是“精不精、优不优,强不强、高不高”;而决定这些方面的,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有没有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问题就是方向,找准了才知道在哪儿“下针”,为此必须以人为本,研究所有群体和层次的“用户体验”。
特殊群体的需求有没有受到重视,往往是判断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标杆。去年底发布的南京城市总规2035草案提出,建设更具公平安全的宜居城市,将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供给质量,保障老人友好、儿童友好、残障人士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市城建城管工作动员大会上,市领导明确指出,南京的城市建设要更前瞻、更独特、更精细、更协调、更国际、更宜居。关注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在内的“用户体验”,就会发现更多类似“一条缝距离”的无声诉求,为“宜居”二字赋予更加丰富、具体的内涵。
城市的核心是人,做城市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此为前提,充分调动市场、科技和社会的力量,把精细化的力量用好用足,着力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让城市更加宜居,有品质,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