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凯) 3月25日—26日,“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采访团来到芜湖,探访革命遗址,追寻红色记忆,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芜湖的发展变化。
作为渡江战役主战场之一、渡江第一船登陆地的芜湖,经过70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皖江崛起排头兵。
在滨江公园,八百里皖江潮涌浪急,放眼望去,长近十公里的滨江风景区游人如织,如诗如画。2007年,芜湖将“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铸江魂”作为建设理念,把防洪大堤不露痕迹地隐藏在绿树以及亭台楼阁等景观之中。往昔的江滩,已经变身为市民休闲观光的生态景观带、游憩带。
顺江而上,采访团来到位于三山区的二十九位渡江烈士墓前,向70年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先烈敬献花篮。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突破天堑。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渡江之后,乘胜追敌,激战于繁昌姥山,29名勇士壮烈牺牲。1976年12月,二十九位渡江烈士墓重建于大江之畔,立纪念塔于矶头山之巅,供人民群众临江凭吊,缅怀英灵。循着先烈们战斗的足迹,采访团一行又来到三山区夏家湖“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和繁昌县板子矶采访。
据文史专家丁瑜介绍,为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千里江防,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于3月31日制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做出东、中、西3路渡江作战的具体部署。4月20日夜,中集团首先在裕溪口到枞阳段发起进攻。4月20日19时20分,中集团所属第九兵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开始从江北的沟渠里拖出隐蔽的船只,翻坝入江。至20时15分,该团已将大部分船只拖过了江埂,泊于江畔。
此时,上级传令各部整理好船只,“听令开船”。一营通讯员却传错了口令,误为“开船”,一声令下,三连二排五班船只率先冲出。离岸100米左右时,守备南岸的国民党军发觉,立即枪炮齐发。我军二排五班所乘的船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冲在最前面,于21时在繁昌县保兴乡夏家湖(现归三山区保定街道)靠岸。由于该班所乘的船最先到达并最先登上南岸,因而被誉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渡江战役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时光荏苒,硝烟远去。如今的芜湖,已成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省,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孵化了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了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森林城市等称号,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在芜湖期间,采访团还参观采访了致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三只松鼠、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军者埃夫特工业机器人、都市休闲农业的新“网红”响水涧。一路走,一路看,芜湖良好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芜湖长江二桥脚下,一块纪念碑讲述着70年前那段战火纷飞、千帆竞渡的峥嵘岁月。本报记者 冯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