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古镇观察”①|要么破败不堪,要么不伦不类,这些“中国名镇”咋成了“大杂烩”?
2018-10-15 18: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丁亚鹏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浓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古朴的环境氛围,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家园。

  自2003年我国公布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至今,全国已公布了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共有252个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江苏占27个。

  古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遗存。为全面了解我省“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状况,反映古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为和作用,“江苏舆情观察”今起推出“古镇观察”系列调查,通过对全省多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深入调查,客观呈现古镇保护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寻求保护对策,传递发展经验,促进古镇保护与科学利用,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并焕发新的光辉,为增强江苏文化软实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和诞生了许多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人文历史内涵的古镇,迄今已有27个古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占全国数量十分之一强。

  从江南到江北,舆人调查发现,虽然这些古镇都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闪闪光环,但古镇之间保护和利用的着实有着差距。

  “繁荣街”无多少人气令人唏嘘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古镇因漕而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镇内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历史建筑群及街巷,2014年2月获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初来乍到,大桥古镇给人一种人气不旺的印象。一条东西向的繁荣街和一条南北向的搨扒街,构成古镇老街“T”字形布局。其中繁荣街长约三四里路,是一条主要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多以服装经营为主,但有不少门面空关着,街上行人稀疏。

  开了几十年理发店的73岁杨华生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大桥民居客厅多是落地木窗格,屋檐多半是龙头或蝙蝠花纹装饰,大门以黑漆大门居多,可现在不少屋檐改成了猫头装饰,铝合金门窗比比皆是,“老街已经没有多少人气。”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记者发现,大桥古镇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缺少生机和活力。虽然这座古镇与新镇区仅相隔一里多路,但人们正在远离这座古镇,老年人和外来人员成了古镇的守护者。大桥古镇所在的仁寿社区居委会主任周红斌坦承,因不少人投靠子女、搬迁等,古镇老宅空置率达80%以上,破损也比较严重,居民以老人居多,辖区内本地居民仍有万人左右,加上外来做生意的千把人,在古镇生活的约有一万来人。

  同样头顶“国”字号光环的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古镇,因盐而兴,人文底蕴深厚,至今有千年历史,2000年余西乡并入只有400余年历史的二甲镇,由乡降为居委会。此后,随着学校、商业和工厂等相继外迁,社会服务功能下降,导致镇内居民流失严重,古镇人气骤降。

  今年79岁的任侠家老人所居住的精进书院,被列入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他家后院的几间老宅,一面墙用一根独木支撑着,周围杂草丛生。老人说,像这样破损、甚至损毁的老宅,在余西还有很多。

  历史上,余西古镇拥有南北和东西各一条老街,现仅存一条长420米的南北向的龙街,保存较为完整。“龙街当年十分繁华,各种老字号商铺林立,如今……”任侠家领着记者从龙街由北向南,沿街不时看到路旁的老宅,有的门板上张贴着“危险区域敬请避让”的警示牌。

  78岁的余西人马锡华曾任余西乡文卫助理,他告诉记者,2012年统计时,古镇挂有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铜牌的有80多处,到目前,只剩下一半左右。如今古镇上有一些已经被改造的建筑,铝合金门窗、卷帘门、外墙贴着的瓷砖等,与老宅建筑风格不搭。

  舆人调查发现,古镇的老宅产权问题也是影响古镇修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镇政府分管负责人表示,有的空置老宅虽然已成为危房,但产权不在政府手上,而房屋产权人又不居住在本地,且本人又无修缮意愿,政府实施维修难度较大。

  合理利用是对古镇的最好保护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擦亮金字招牌,放大古镇效应,首当其冲是保护好古镇,并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历史遗存,才能让古镇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发扬光大,造福后人。

  资金,是古镇保护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二甲镇党委宣传委员郭攀介绍,从2011年起,余西古镇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重现古镇风貌,对外招商不下有十回,定位“慢生活体验小镇”。从2011年至2014年,上面连续3年每年拨付2000万元,2014年后就没了。“这些钱主要用于余西古镇的河道疏浚、建桥、修路,部分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修缮、恢复。”郭攀说,二甲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工业基础薄弱,镇财政收入处于全区倒数第二,受政府财力制约,目前古镇保护工作裹足不前,只收购了一部分老宅,其余的只能“用时间换空间”。

  与余西古镇相似,东台市安丰古镇也是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但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安丰古镇并未因盐业衰败和交通方式的改变而衰落,相反在挖掘盐文化上打出了一张振兴古镇的特色牌。从2012年至2015年,安丰投入1.6亿元,修缮了一条文保街和13条古巷,除了保存完好的鲍氏大院外,恢复重建了明代盐课司,修建了范仲淹主题馆、郑板桥生活馆,打造了王艮纪念馆、吴氏家祠、戈湘岚纪念馆,复建了古戏台、运盐码头、钱庄等特色文化景观。在现存25.5万平方米历史街区中,修复的明清建筑达15万平方米,是苏北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街、独一无二两淮盐场遗存。

  安丰镇党委书记杨小锋说,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定位,安丰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不求大求洋求快,一步一步发展,留足空间,稳步推进安丰古镇七里石板长街工程。国庆节前,安丰古镇获批国家4A级景区,为古镇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合理利用是对古镇的最好保护。江南水乡古镇资源较为集中的昆山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着手制定古镇保护规划,投入数以亿计的巨额资金开展古镇环境整治、古建筑维修、污水整治,仅2014年至2017年市级财政拨付给周庄、锦溪、千灯三个古镇文物修缮、旅游发展、村镇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逾6.7亿元,有效提升了古镇品质。

  保护古镇须压实各级政府责任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这是余西古镇一排老宅外墙上的宣传语。

  江苏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负责人陈朋光说,现在缺少资金保障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政府领导考核体制势在必行。以江苏为例,省财政从去年起每年固定拨付给省文物局经费6000万元,其中直接用于文物保护的约3000多万元,而光省里登记在册的文物点就有四、五千个,与周边省份比,经费并不多。

  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旨在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2008年7月1日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去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对评估检查发现问题逾期不改或被认定为已不具备条件的名镇名村,将其列入濒危名单或撤销称号。”

  陈朋光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评价办法,实行动态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可以摘帽,但迄今并没有一家被撤销称号。

  作为古镇的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住建厅规划处一位方姓女士透露,省财政每年拨付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补贴资金,三、五千万元不等,“财政资金只限补贴工程项目,不补规划,且资金十分有限,主要还是靠地方。”

  “既然是‘国’字号古镇,就应从更高层级上对古镇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指导,这样更利于古镇的保护与管理。”有识之士表示,在目前缺乏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且面临镇级经济发展和古镇保护及修缮高成本的双重作用下,古镇保护责任过度下沉,导致出现两种状况,即镇级财政状况较好的古镇,有较强的商业开发的能力和冲动;而仍属“吃饭财政”的地方,则基本趋向于“无为”,古镇由此陷入自然衰败的窘境。“加强各级政府,尤其设区市人民政府在古镇保护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督导、考核机制,确保古镇保护与更新工作有效运行,势在必行。”

  交汇点记者 丁亚鹏

标签:古镇;名镇;历史;保护;文化;中国;一|;老宅;安丰;财政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