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道军)昨天,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会上,民政部为南京市江宁区、湖州市吴兴区、成都市温江区颁发首批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牌匾。其中,江宁区重点实施的“党建引领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工程、打造“全要素网格”社会治理品牌等十大创新实验项目获民政部特别点赞。
2017年7月,江宁区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三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之一。该区从精准定位、精细治理、精心服务三方面入手,通过弱化街道经济职能,推动执法权限下放,打造社工人才队伍,构建“均等服务”体系等构建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
一年来,该区在构建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方面,重点实施了“党建引领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工程、建立五分钟“组织生活圈”和“便民服务圈”、打造“全要素网格”社会治理品牌、完善“一委一会一中心”社会组织发展体系以及“三级协商”、“睦邻中心”、服务外包、社区型基金会、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乡贤返乡辅政等十大创新实验项目。
就创新便民服务机制而言,该区10个街道全部建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按照“一网通办、全程代办、预审联办、集中批办、不见就办”的原则,深化预审代办、“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民生事项延时服务;全面落实审批代办制,健全街道代办服务体系,组建街道专业化专职代办队伍,推广“赤脚医生式”上门服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深入推行全科服务模式,实行街道公共服务外包试点,由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进驻服务中心开展全科服务。
“在实施过程中,我区还强化协同共治,聚合社会力量,推动街道治理专业化。这其中,社会组织在激发基层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江宁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该区构建“区、街道、社区、小组”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即:高标准运营1个区级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中心,建设10个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打造201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搭建400个以上依托村(居)民小组、住宅小区“微服务”场所的社会组织服务点,在资金、场地、项目、培训等方面为社会组织发展和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发掘和培育发展本土型、草根型社会组织,引入和打造枢纽型、品牌型社会组织。
目前,江宁区累计登记社会组织1784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15个。这些社会组织大多活跃在基层社区,为居民提供助老、为小、慈善济困等专业化服务。
此外,该区还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实施新乡贤培育工程,鼓励街道、社区建立乡贤理事会、参事会等基层乡贤组织,把在城乡社区工作生活的知识分子、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乡贤纳入组织,推动退休干部、工商能人、学界精英、文体名家等融入和参与基层发展和社会治理。
“江宁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从街道治理和群众需求最迫切的事情扎实推进创新实验工作,特别是组织实施的十大创新实验项目,使实验区建设有抓手、有特色、有亮点,值得推广。”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陈越良说。
当天,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中心及东山街道、禄口街道党群(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