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最美人物】百年书屋,因他香飘四方—— 记江苏“最美志愿者”、东海樊氏图书馆馆长樊振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吉凤竹   2018-03-07 08:37:00

  在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畔的湖西村,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农家小楼,就在这里,坐落着全省唯一挂牌为公共图书馆分馆的民间图书馆,同时也是国内唯一挂牌的邓演达文献馆——东海樊氏图书馆。

  今年46岁的樊振,是这里的馆长,22年来,凭一己之力,攒下图书7.5万册,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不断雕琢这一方宝贵的小天地,免费向社会开放,至今已服务群众20多万人次,乡里乡亲、海内外学者,都从中受益。

  樊振在南京当兵时,部队发的津贴几乎全被他买了书。1991年,樊振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希望家里给他300块钱治牙。等樊振退伍回了家,父亲却发现他的牙齿没有变化,询问之后才知道,那300块钱被樊振换成了两大箱图书。现在,樊振的工资有三分之二都用于买书和公益事业。

  早在清末,樊振的曾祖父就用四间草房和家藏100余册图书创办了“樊家书屋”,免费让四邻借阅。后来,“樊家书屋”因文革被迫中断。

  1996年,樊振和妻子周加侠利用县城的房子重新开放书屋,1998年,挂上了“樊氏图书馆”的牌子。考虑到农村比县城更需要图书馆,2015年,樊振卖掉了县城的房子,把图书馆迁回了老家宽敞的小楼。

  樊振是农工党党员,为了研究党史和邓演达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他自费收集购买了相关纸质文献一万余册。有一次,樊振为了寻找一本农工党中央1946年的党刊《中华论坛》,前后托了近百人四处打听,才从朋友那里得知广西有人出售,樊振立刻买了火车票,奔波数千公里,将这本书买下。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农工党中央特邀研究员孙瑞华教授曾专程来樊氏图书馆查阅、复制文献。看到这些珍贵史料,孙瑞华十分激动:“这里不少史料文献都是孤本,对农工党史研究和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就这样,樊振主动担当起历史事件挖掘整理的“文化志愿者”,投入业余时间3万小时研究邓演达等先烈事迹,10年出版专著30余部,从一名历史研究的门外汉成为这个领域闻名全国的专家。

  走进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樊氏图书馆,书香扑鼻,文学、社科、儿童、哲学等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在十多个书架上。现在,这间公益图书馆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平均每天接待30多人。

  村民们读书、借阅,不需要办理证件手续、支付押金,看好哪一本书,和管理员说一声,就可以直接带走,读完再送来即可。56岁的湖西村村民刘祥稳喜欢在这里看《三国演义》。“农村没什么娱乐,以前一到农闲,时间就不好打发,自从图书馆搬进村,日子有意思多了。”

  曾有人出50万元买他的一些藏书,樊振没有接受,但国家相关部门有需要时,他总是无偿捐出。2010年,广东惠州建设邓演达纪念园,樊振提供了邓演达相关文物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还向纪念园捐赠了1949年出版的邓演达纪念集、邓演达先生遗稿等书籍。

  2015年8月的一天,党史专家、农工党上海市委退休干部李庆海专程到樊氏图书馆考察。回上海不久,李庆海给樊氏图书馆来信,表达了捐赠意向,“我唯一的女儿因车祸去世了,这些文献收藏后继无人,你的图书馆是一个好的归宿。”

  经过数月的整理、打包,5箱珍贵文献于2016年5月寄出,包括陈年蜡纸包封的农工党中央党刊《前进》、上海市委会编印的《农工沪讯》、上海《联合时报》等报刊和图书,其中新中国成立迄今的《新华月报》基本完整,对于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月28日,樊振被授予“江苏最美志愿者”称号。今年,他要在图书馆做一个爱国主义主题展览,扩大图书馆规模,让更多人享受阅读。

  记者 吉凤竹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