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全球服务贸易大会启幕前夕,记者探访多家服务业企业—— 服务业,满目“新”意说不尽
2017-09-12 07: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宋晓华 实习生 尤怡丹  
1
听新闻

  图为航拍南京软件谷雨花客厅。 邵丹 范俊彦摄

  2017全球服务贸易大会将于9月13日—15日在南京举行。记者日前走进南京市多家服务业企业,倾听企业当家人心声,感受服务业说不尽道不完的“新”。

  新业态:打破传统就业观

  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是借助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找工作,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工作,这样的就业状态不是梦。

  互联网众包平台——小鱼儿网,今年累计交易金额已达2200万元。“淘宝网交易的是商品,而小鱼儿网交易的是人的时间和技能。一些电视台的编导,已通过小鱼儿一个月挣十几万元。”小鱼儿网运营总监陈亚勤说,小鱼儿网已吸引云南白药、中兴通讯等400多家企业入驻,发布自身需求,等待服务方自主认领,在提高用工效率的同时,充分降低用人成本。同时,12万服务者入驻小鱼儿,利用零碎时间和专业技能赚钱。

  吸引洋学生来中国实习,听起来很新鲜。“IT行业人才供应商”建策科技,今年以来一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的职业院校寻求合作,希望引进国外的学生到国内学习IT技术。“我们资源池里的企业也非常支持这个活动,愿意提供3到6个月的实习岗位给这些‘洋学生’。”建策科技副总经理郭飞飞说,“国外技术类人才在就业和需求方面相对饱和,而国外很多院校有长达一年的实习要求,实际上在当地很难找到足够的实习岗位。”

  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不仅是软件服务外包,也是教育贸易上的一个突破,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吸引海外学生来中国接受教育服务,这是个很大的市场。

  新观念:去外包的外包

  当众多企业还在执着于深挖服务外包市场时,润和软件却在努力“去外包化”。润和软件企宣部长蔡良说,“外包不是不可以做,外包也可以挣钱,但是为了润和的发展未来,必须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从人力外包到项目外包,从项目外包到专业外包、交付外包,然后创服务品牌,走高端化道路。”蔡良说,项目外包、专业外包主要考验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去外包化”以后,企业的技术能力更能发挥出来,利润率也会更高,目前润和高附加值业务占比达70%左右。

  原力动画早期从事动漫、影视的外包业务,全球排名前十的游戏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从外包业务项目贸易转型后,公司迅速壮大,目前拥有1200多名员工,开发自主技术产权项目。原力动画政府事务经理程咏薇说:“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实时引擎渲染技术开发的网剧,以40万元一集的价格被腾讯视频独家买断。”

  “走出去”正成为服务业的新动能。苏交科董事长助理胡后平介绍,他们最早通过和央企合作,用借船出海的方式走出去,但真正突破性的发展是在去年收购两家海外知名服务外包公司。“一家是西班牙的传统工程设计企业,在全球设有30多个办公机构;一家是美国的环境检测公司,在环境检测领域技术全球领先。集团计划在南京建立这两家海外公司亚太区总部,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

  去年,南京出台《南京市建设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积极培育外贸增长主体,实施“破零”行动,利用外贸综合服务等方式帮助近400家企业“破零”出口。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宋志鹏建议,整合江北新区企业,作为整体团队走出去,这样会更有竞争力。

  新烦恼:风口行业也待整合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企业遇到的新烦恼。

  中谱检测是江苏首家民营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因为行政监管职能的调整,这样的检测企业近3年出现很多家。中谱检测相关负责人称,这个行业还是一个小行业,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在大概有3万多家实验室,其中农产品和食品相关的实验室大概有8000多家。“这些实验室中有大量是原来政府事业单位的,县一级都有,类似于农产品食品检验所。但事实上,没有达到100人左右规模的话,能力很难全面,而县级那样的机构,可能只有十几个人。行业有整合的机会和要求,不需要每个地方都建一个,小而散是没有办法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

  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基因检测企业,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首席执行官邵阳说,基因检测是一个风口行业,第一次测人类全基因组时花了10亿美元,用了3000人,耗时13年,“现在我们做的话,一天就能够完成60个实验,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现在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为什么说有这样一个风口。但风口来了以后,我们希望它不是一个‘歪风’,随着精准医学被定为支柱产业之后,进来的公司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具有相同的资质和相同的能力来做这样的推广。”

  这些烦恼,都是发展中的烦恼。要破解这些烦恼,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也依赖进一步的创新。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些“新烦恼”之中,孕育着无数的新商机,从“烦恼”中破壳而出的,也许是更多的新路径、新思维、新业态……

  本报记者 宋晓华

  本报实习生 尤怡丹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