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装个APP为啥要位置权限和通讯录——程序越权机主成透明人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朱新法 周静文   2017-08-25 07:23:00

  8月23日,省消费者协会举行发布会,揭开了手机软件(APP)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内幕。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各类广告推销电话骚扰,让人不胜其烦,由此引发的诈骗犯罪更是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咨询与投诉逐渐增多。近期,省消协对涉及购买类、阅读类、支付类、旅游类等服务领域,用户较多且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的27家手机应用程序(APP)开发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共性问题。省消协向这些手机APP开发企业发送约谈函,要求对调查发现的问题予以说明。截至8月16日,共19家企业完成约谈,而百度阅读、百度输入法、百度浏览器、手机百度、平安壹钱包、蜻蜓FM、爱奇艺、网易支付8家手机APP开发企业收函后,既无任何书面意见反馈,也未到省消协进行情况说明。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手机APP下载安装完成前,均未向消费者提供权限选择的机会,而且安装前后没有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及风险。有的虽告知了,但这些告知往往“躲”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多数消费者按安装提示,稀里糊涂就选择“默认”。而根据《消法》,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和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显然,这些手机APP开发企业未尽告知义务,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陶若晨说,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是手机APP“越权”的显著特征。他举例说,有一款手机手电筒APP,就是用来晚间缺电时照明的,这款用途单一的软件,竟也要获得使用者的位置权限和通讯录,这就让人有理由怀疑它不单是为了提供照明方便,而是另有它用。

  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APP搜索过某款商品后,过几天再搜索别的商品时,会发现与上一次搜索过商品类似的商品广告。“这说明APP把消费者的信息‘分享’给其它企业了。” 陶若晨说。事实上,一些获取权限的APP可以随意读取消费者的位置、通讯录、短信、照片、通话记录等。那么,APP供应商会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条例吗?很难说。工信部每年都会发布针对一些手机应用商店的检查结果,其中不乏含恶意收费取向或自动发送短信的手机应用。

  在很多APP的“监视”下,个人隐私变得透明。如果一位消费者是某购物APP的用户,那么,不仅其所有的位置信息会被识别,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也会被窥探到:上班地点在哪里;一般在什么时候浏览购物网站,喜欢购买什么商品;经常在哪里就餐或喊什么外卖,费用是多少,加上购物记录、短信记录、理财记录,再结合通讯录上联系人被搜集的信息,共同编织起一个庞大的信息联系网。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APP,可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细节,想想就令人害怕。更可怕的是,即使注册用户放弃使用相关手机APP后,对于个人信息的删除与销毁,大部分运营商均未有明确的措施和完善的保护制度,而这些信息完全可能被有偿转让!

  鉴于手机APP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并有泄露可能,省消协对参加约谈以及市场上其它APP开发企业提出以下三项整改要求:自查获取相关权限的必要性,取消不必要的权限;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并征得消费者同意;以方便消费者查阅的方式公开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包括APP卸载后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

  省消协投诉部主任张昊苏表示,APP开发企业不得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对于拒不配合消费者协会约谈以及整改不到位的手机APP开发企业,将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措施;在相关手机APP开发企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切、法律依据充分的情况下,省消协将依法履职,采取多重举措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朱新法

  声音>>>

  看护好你的个人信息安全

  江苏省消协最近通报了手机APP侵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手机装的APP,79个可以定位、14个能监听并挂断电话。省消协约谈27家开发企业,有8家不理不睬。

  这份通报,再次把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现在通过手机,数亿人的实时位置、出行轨迹、单位地址、家庭住址等被企业尽收囊中。你爱吃什么、喜欢哪家餐馆、买过什么东西、每天睡几个小时,都不再是秘密。当前电信诈骗高发,与这些隐私泄露不无关系。

  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强法律规范,倒逼企业担负起保护个人隐私的社会责任。相对来说,国外对企业侵犯用户隐私处罚很重。我国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明确收集用户信息必须取得用户同意、信息不得转卖牟利等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如何落地值得深思。

  网络安全是一场长久的攻防战。除了加强对恶意窃取隐私的惩治力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高防范意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记住,您的姓名、年龄、手机号、住址、银行卡……既是个人隐私,也是互联网违规者觊觎的“财宝”。 周静文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