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袭 哪里找“金饭碗”
震区灾情牵动众人心。同时,这款“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也引发震动与思考:写稿机器人会不会抢了记者的“饭碗”?还有多少人的“饭碗”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面前难以保住?职场中的一个个从业者,到底该如何应对?
20年后,
39%的人将失业?
事实上,写稿机器人“入住”新闻行业的消息这两年不断传来。美国《华盛顿邮报》用机器人采写里约奥运会,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小南”正式上岗并推出第一篇春运报道,都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写稿机器人优势很明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菡菡分析,比如在传播新闻资讯方面,它方便、迅捷,符合读者第一时间想了解讯息的心理。正是这种优势,引发了传媒从业者可能被“抢饭碗”的担心。而这样的担心,实际上已经在很多行业内蔓延。
只要对着手机,按一下讲话按钮,那么接下来你讲的话,就会实时变成一行行文字,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不少体验过“讯飞输入”语音输入功能的人士感叹,“双手打字”可能很快将成为历史。主营同传、速录业务的南京锡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太林告诉记者,各类语音输入软件纷纷上线,大家一开始都有点担忧被“抢饭碗”。也确实,目前一些低端业务受到了影响,比如部分电视台外包的新闻字幕,由于主播们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已经有一些电视台转用语言智能识别来做了。
相对于速录业务的小众,层出不穷的“无人X技术”,则给面广量大的人群带来巨大心理冲击。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无人超市、无人机、无人仓等的出现,令生产线上的工人、出租车司机、社区零售店店员等都在自问:手里的这份工作还能维持多久?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前不久预测,未来10年,翻译、简单的新闻报道、保安、销售、客服等领域,将有约90%的岗位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剑桥大学专家警告称,20年后,39%的人将失业。未来学家迪克佩勒提耶则认为,到2040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岗位将由机器人承担。
抢占先机,
迎接与人工智能共存时代
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回望,会发现技术更新是历史必然,新兴职业取代传统职业历来如此。汽车代替马车,计算机代替算盘,数控机床代替传统机床,都给相关从业者带来深刻影响。但是,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认为,当今时代,技术迭代的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产生的震动强度更大。“汽车、计算机等还是被人类支配的工具,但人工智能的能力在很多方面超过人类自己,已经成为人类的竞争对手,故而引起广泛的恐慌。”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专家、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桥则从专业角度佐证。“最近20年,技术颠覆的程度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达到此前500年甚至上千年的总和,这种加速趋势令人非常震惊。”王桥判断,接下来的几十年会非常精彩,我们将进入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存的社会。
这样的背景下,谁会被淘汰?王桥认为,技术程度不高的体力活或者重复劳动的智力活可能被替代,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受了教育但对信息技术不了解的人,则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他同时表示,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谁抢占先机,率先享受技术发展的好处,更自由地做创造性工作,谁就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太林更愿将语音识别软件看成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认为它们有望成为专业人士的工具,更好地辅助工作,而不是彻底取代人工。“机器人的快速,可以帮助人们写作或者编辑一些简单的稿件。而真正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核心工作是采访,是要去现场观察、倾听、理解与沟通。这些人性化的工作,目前还不是机器人所能取代的。”南京资深媒体人彭剑说。
终身学习,
在跨界和空白领域发现机遇
当人工智能开始“碾压”人类,人们如何保住自己的“饭碗”?
“要打造不可替代性,终身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王桥说,“阿尔法围棋”能够战胜人类顶尖棋手,就在于它有深度学习能力。人类与其被动地“丢饭碗”,不如主动地学习新技能。“以往人们一般学习知识点及提高个人修养的内容等,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如何和人工智能共处,并运用新技术来帮助自己提高效率。” 在他看来,能够胜任创造性工作或者能与人工智能自如对话的个人或团队,将更具有竞争力。
徐琴认为,人们学习的关键是要提高学习的能力,强化自身的优势。人工智能强项在于处理已知的、确定的、标准化的东西,而人类的优势在于处理未知的、不确定的、主观的、情感类的、发散性的东西。所以,普通流程化、标准化的内容,人们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习,要学的是非标的、主观的、创造性的、产生美感的内容,这些是人类不可替代的领域。“创造精神作品、人文产品是人类未来的优势,生产快乐、创造精神文明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
“编辑记者的作用不会完全消失,也是这个道理。”胡菡菡说,就是因为现在的写稿机器人还处于对人的模拟阶段,它们还不能完全复制人的情感,毕竟人类情感模式现在还没有被完全了解。
徐琴更加推崇找到结合部和空当处的能力。“今后真正的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人才,一定是具有综合思维和前瞻思维,能够在跨界领域、空白领域发现机遇的人,而不会仅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内钻得最深的人一统天下。”
本报记者 任松筠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