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南通紧扣对接与服务——接轨上海 站上“风口”抢占“关口”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陈明 付奇   2017-04-28 07:22:00

  最近,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备受关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明确提出:优化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1+6”协同发展大都市圈。在这样的背景下,周边城市如何对接服务上海?从“接轨”到融合还有多远?

  “接轨”,成为“长三角”共同行动

  4月27日上午,南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对接上海服务大会。在2600多位中外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南通“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正式“开门”。南通市长韩立明说,作为南通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增添新动能的具体举措之一,今后这样的活动将每年举行一次。

  应邀而来的专家们表示,“接轨”上海是长三角周边城市落实国家战略的“天赐良机”和必然选择。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表示,国家战略和有关规划都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入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新阶段。“接轨”,正成为众多长三角城市的共同行动指南。前不久,浙江省批复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而在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则连续多次为南通接轨服务上海把脉指向,强调南通是江苏发展的“潜力股”,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

  “这表明,南通站到新的‘风口’上。”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介绍,自去年以来,南通为落实中央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要素对接、全方位服务”的思路,主动全面对接服务上海。目前,南通50%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的农副产品供应上海,每年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约60个,实际投资额200亿元以上。

  精准对接,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面对上海与周边在地理位置、要素资源、产业基础、人文传统上各有特点,现阶段在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梯度和差异的现状,专家建议,完全可以通过协同合作精准对接实现双方的优势最大化。其中,产业对接是重中之重。

  “上海提出到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定位,将加快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有关生产要素和产业将亟需向周边城市和区域转移。”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说,南通在环沪周边城市中有着独特的空间、产业、配套、要素优势,能够有效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转移。

  “以前沪通两地虽然往来密切,但更多是民间与自发的,很多是单向的。”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说,“如今两地到了功能对接阶段,应从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度来推动双方产业对接融合走向深化。”

  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成为沪通产业合作的主阵地。自2008年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启动建设以来,南通先后与上海共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7个合作园区,号称沪通产业发展的“七朵金花”。截至去年底,这些合作共建园区作为重要的承载项目平台累计引入亿元以上企业77个,总投资291亿元。

  更多地区已经行动起来。前不久刚刚来上海举办招商会的启东市市长黄卫锋告诉记者,启东正在奋力实施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平台载体、城市功能、工作机制对接工程,力促全面融入上海,“六大工程,最终都指向‘产业对接’这个落脚点。”而距离上海较远的如皋市对接力度同样非凡,上月如皋来沪招商,便斩获涉及智能家居、环保设备、信息科技等领域的48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20亿元。据悉,南通要求各县市年内举行200场对接上海活动。

  “当然,产业对接不等同于项目落户,应打造承接全产业链的大平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建议,应重视全产业链的承接,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南通就提出,接下来,该市将从优化产业链分工合作、加强产业服务上海和深化合作载体建设三方面,引入上海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沪通之间的产业合作。

  创新对接,为一体化发展添加新动能

  “接轨上海,交通是支撑,产业是重点,而创新是核心。”专家表示,当前长三角经济发展普遍走到转型“关口”,接轨上海,眼光不能只盯着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移承接,关键要在更高层面上聚力对接上海创新资源,实现借力发展、借势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占南通全市的15%以上,上海累计已有11个科技服务平台落户南通,南通已经承接了上海部分创新功能,协同创新的前景十分广阔。

  记者了解到,在创新发展和创新资源对接方面,南通不仅注重对上海的创新制度进行复制,还将高起点打造南通中央创新区,借助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承接更多创新资源的溢出,引进上海高端创新要素向南通中央创新区集聚,建设科创、文创、医学和会展四大中心。

  不久前,南通出台实施意见,推进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一个产业有一个创新发展规划、一个产业创新中心等 “六个一”架构,构建产业特色创新体系,为沪通一体化发展释放更多的活力和动能。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南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目标同向必然带来同频共振,也必然带来发展机会。”陆志鹏说,南通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加深与上海合作,在协同中服务、在服务中共享,重点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等“三港”、创新创业生态城等“三城”、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等“三基地”,构建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对接服务上海的新格局。

  本报记者 陈明 付奇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