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走进昆山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月29日下午,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道德经》童音诵读,拉开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的序幕。一段段感人的视频短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好人故事,一位位无私奉献的平民英雄,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昆山人在这里打拼不容易,帮他们课余辅导照顾小孩,我再累也值得。”文玉荣是昆山一所民办学校的老师。从教15年间,她无偿帮助小区外来务工人员照顾孩子,把他们带到家里辅导功课,被孩子们称为“开心妈妈”。家里陆陆续续来了60多个孩子,家人不但不嫌弃,还一起帮忙照顾。如今,文玉荣做小学英语老师的儿媳妇也加入进来,她们一同用敬业奉献和无私付出,温暖一朵朵流动的花朵。
在昆山市张浦镇,有一家不起眼的馄饨小店。2015年6月,一位上海客人在店里吃饭,不小心把包落在座位上。店主温丽梅久等失主不来,她打开包,里面的东西让她吃了一惊:10万元现金和几张银行卡。虽然自己的小店一年也就挣10多万元,但温丽梅还是立刻联系上失主。“说实话,当时你有没有动心?”主持人问道。温丽梅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拾金不昧,要讲诚信。失主丢了这么多钱,肯定急死了,我怎么能拿呢?”
一个个平凡人的动人故事,彰显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面对陌生的孩子,文玉荣决定“帮一把”;面对不认识的失主,温丽梅立刻“联系他”;而面对山区的贫困孩子,84岁的周火生老人在20多年里去了97次大别山。他就像行走在“希望工程”之路上的“骆驼”,年复一年蹬着三轮车义卖图书,资助上千个孩子,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希望。“我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大方便,但我一定要去100次!”老人的话,温和而坚定。
当凡人善举成为寻常事,文明便有了扎根的土壤,有了不断生长的希望。周火生用公益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昆山4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组成的爱心团队,则带给他人生的希望。
宗斌是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2014年9月,他的妻子接近预产期,但这位准爸爸毅然在这关键时刻走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为一名13岁的白血病患儿送去生的希望。“用一个新生命迎接另一个新生命,太有意义了!”
宗斌是昆山第3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如今,这个数字已增长到48。他们中有医务人员、公安干警、企业职工……一起用爱心传递大爱,为城市文明树立新标杆。去年10月,这个爱心团队荣登“中国好人榜”。截至去年底,昆山共有6499名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其中48名成功捐献,入库率和成功捐献率都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济困扶贫、见义勇为,需要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目前,昆山有注册志愿者人数12.5万人,年均参与志愿服务40多万人次,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善力量。2008年以来,昆山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昆山好人’”活动,共有11批次6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2人获“江苏好人”荣誉称号,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尚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更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供道德滋养。
本报记者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