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连绵的金色画卷展开在“茉莉花之乡”——南京六合区的广袤田野上,这里不仅是南京的“米袋子”,还是南京最大的“菜篮子”基地。
粮食从田地“走”向餐桌,必须要进行烘干等处理。原来的粮食烘干技术大多使用燃煤,而粮食烘干电能替代改造改变了这一状态。
“燃煤不仅污染大,还费工,虽然电炉的一次性成本投入比煤炉多一点,但后期运行,用电成本要比燃煤节省约1/6。”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村民叶权算得清楚:他刚在本地投建了一个粮食烘干中心站点,采用全电气化烘干技术,共配套6台烘干机及辅助设备。上个月,站点变压器正式送电,赶在秋收前投产。
南京市江北新区供电公司六合供电服务中心今年联合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共同推动辖区粮食烘干中心“煤改电”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10个粮食烘干电能替代项目。
供电服务不仅让粮食更“净”,也让棚植更“绿”。
位于六合区北部的马集街道,自然环境优越,是“大圣水芹”的出产地。前几天,六合供电服务中心马集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郭正祥带着党员服务队,来到大圣社区的康利家现代农业公司现场服务。这家公司拥有占地100多亩的蔬菜大棚基地,带动农户种植温室大棚110多栋。
大棚里照明设备、电加热补暖设备、自动滴灌设备、全自动水泵等现代化农业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能够精确控制蔬菜生长条件,提高蔬菜的品质和效益,但也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六合供电服务中心总经理王久龙介绍,从2018年开始,当地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投资,仅马集地区就累计投资2250万元,累计加挂、新上配变器37台,累计完成电网省级项目150项,推动当地电气化水平全面提升,让大棚更多了“致富绿”。
记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