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脱贫群众的新生活新期待
农产品
2021-03-24 10:24:16  来源:南通网  
1
听新闻
  扶贫出试题,奋斗做答卷。南通早在2019年年底便提前一年交出了脱贫攻坚的“光荣答卷”。对照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的标准,南通在库建档立卡55561户、96105人全部脱贫,104个省、市级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45万元。江海大地上一张张脱贫群众真心的笑脸,就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肯定。让我们走近他们,看看脱贫群众的新生活、新期待。
  产业帮把手,收入添来源
  脱贫产业精准覆盖,提档升级奔向小康。
  走进海门区余东镇,家家户户屋顶上安装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块块蓝色多晶硅源源不断吸收阳光,将电流传输到国家电网,让低收入农户获得“阳光收入”。
  2018年起,海门创新扶贫方式,在余东镇试点光伏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家庭稳步增收。余东镇旭宏村2组贫困户思洪秀是一名聋哑2级残疾人,不能正常劳动,丈夫因病去世多年,女儿读高一,母女俩靠低保维持生计。
  “村干部知道我家情况后,帮我贷款24000元,安装了光伏发电站。政府每个月帮我还贷款,光伏企业帮我担保和出利息。”思洪秀一脸笑意,有了这个光伏发电站,不仅能为自家供电,多余的还能售卖,“现在每个月除了低保,还有200多元的发电收入。”
  据介绍,光伏发电站预计可正常运行20年以上,每年可为农户带来3000元左右收入,真正成为低收入农户稳定、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来源,实现扶贫由“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的转变。截至2020年底,海门光伏扶贫模式已推广至11个区镇,策划并资助建成光伏发电站313座,超700个农户、31个村从中受益。
  近年来,通州深入实施产业引领脱贫致富行动,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大力推进农业联合体建设,通过发展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等带动农户脱贫奔小康。
  江苏嘉安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通州区刘桥镇新联社区,2018年,企业牵头成立了通州首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分工协作,促进企业发展、农民受益。依托这家公司,在新联及周边乃至其他镇建成各类蔬菜基地近万亩,年产各种蔬菜原料近2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带动增收农户近6000户。
  新联社区的杨国成是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儿子儿媳残疾,孙女上学,全家靠种田为生。好在有“近水楼台”,杨国成夫妇种植的荷兰豆销售给“嘉安”,另外还给“嘉安”剥蚕豆瓣,一天收入60元。“我们家还种了黄豆,靠着‘嘉安’,一年能多挣几千块。”能有如此稳定的收入,杨国成一脸笑意。
  目前,通州共有8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联合26个合作社、63个家庭农场和13个种植大户,涉及粮食、蔬菜、畜禽、油菜等,形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地区联动的新格局,且成效日趋明显,对接生产基地16万亩,辐射农户2万户,带动就业4万人。
  医疗有保障,生活添希望
  力阻“病根”变“穷根”,我市在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基础上,各种项目、基金再发力,群众生活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自从女儿生病,花钱如流水,幸好医保报销了一部分,‘民善康’再从旁辅助,有效减轻了我们的经济压力。这不,我最近正在申报年前的住院费用,所需资料已经上传了。”如东县曹埠镇孙窑社区村民叶新建连连点赞,作为辅助性助医平台,“民善康”参与门槛低、申报准入额度低、手续简洁,且补助金到账速度快。
  叶新建是一名货车司机,爱人在服装厂上班。2017年暑假,女儿确诊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保守治疗无效后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目前恢复状况良好。“2019年,镇上开始推行‘民善康’项目。女儿的医疗费前后花了大概200万,‘民善康’结报29次,补助金额55565元。”叶新建说。
  “民善康”项目涵盖1296个病种,单次住院总费用超过3000元的村民,即可按标准和病种,享受医保报销之外200元至5万元不等的二次补助,用镇级的“慈善小医保”给村民撑起了“医疗大保障”。截至今年2月,如东县曹埠镇共有3081人次受到补助,金额2575899元。
  启东市惠萍镇河湾村25组的朱启明今年67岁,患有多种慢性病,被列为镇扶贫基金帮扶对象。惠萍镇扶贫基金设立于2019年5月,在镇财政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及惠萍企业家们的踊跃捐助下,目前基金总额达1121329元,主要用于资助像朱启明这种家庭有一定困难但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村民,每年资助金额不少于1000元,目前全镇受资助对象有95人。
  自2019以来,启东市13个区镇通过各级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平台,鼓励社会成功人士募捐,每个区镇都筹措到了不少于50万元的扶贫专项基金,同时健全扶贫基金的使用办法,提升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实效性。
  就业家门口,干活添力量
  稳就业,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这几天向建筑企业投了应聘简历,先从一线项目部造价员干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王庄社区24组大学生周舟今年22岁,家庭困难。“党委政府为我家上了低保,学校减免学杂费,资助我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周舟深怀感激。
  “感谢村里帮忙,让我能自食其力。”海安市西场街道新立村51岁的吴英来因车祸腿脚不便,看病又掏空了家底,成为建档立卡户,村里介绍他到怡园家庭农场打零工。“除除草、干些杂活,劳动强度不高,每天收入60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吴英来喜笑颜开。去年,新立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5万元,像吴英来这样的27户建档立卡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作为曾经的经济薄弱村,新立村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产业更是一片空白。村党总支书记张怀栋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土里刨金,用“地”有道,充分盘活土地资源。4600亩的水稻颗粒归仓,60亩连栋大棚的黄瓜、番茄飘香,在“党建+村集体规模经营”创新融合的推动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不仅兴旺了产业,更带动了就业。
  田间地头,30多名大爷大妈正乐呵呵地采摘着千禧小番茄,“这品种好啊,又香又甜,每公斤能卖到35元呢。”建档立卡户老张啧啧称奇。新立村党总支推广新品种番茄种植经验,探索“党组织+带头人+贫困户”模式,共享技术和经验,带领带动低保、五保、建档立卡户共同致富。一直以来,海安深入推进产业、就业“两业融合”,改变帮扶模式,努力营造干部帮、政策扶、群众干的三方联动氛围。
  坎坷成大道,旧貌换新颜。脱贫攻坚战已然收官,但乡村振兴不会停止。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脱贫群众一定会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记者 杨钰颖 任溢斌 杨新明 黄海 陈静 徐爱银 印春湘
  通讯员 周红兵 杨苏敏 张夏 冒志鹏 陈俐君

标签:脱贫;群众;发电站;生活;收入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