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0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急救日”。为了让普通市民了解120工作常态,19日,市急救中心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旨在通过一线工作人员的亲身讲述,促进医院、急救中心与群众共同构建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
不要随意拨打急救电话
深冬时节,心血管疾病、煤气中毒和取暖引起的烧烫伤等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市急救中心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市急救中心共受理电话84329起,有效出车23438次。然而,来电中仍有一部分是骚扰和误拨电话,导致患者的“生命通道”被占用,这让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痛心不已。
“任何人都应该珍惜急救资源,不可随意甚至恶意拨打急救电话。”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南通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91年12月30日,承担南通市主城区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等业务工作。目前,该中心现有工作人员86人、救护车34辆,投入急救运行的救护车26辆。
向调度员讲清确切地址
在拨打120时,当事人常常会因沟通不当而延迟救护车到达时间。“媒体开放日”活动中,调度员吴娅莉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道出了拨打120的注意事项。
她强调,首先要讲清确切地址,最好说清楚在城市的哪个区、哪条路几号、什么小区及具体门牌号;有的小区分一期二期或者有名称相似的小区,也要注意告知;其次,如果是在室外呼救,尽量讲清确切地点或交叉路口,如自己对路况不熟可让当地人帮忙,也可用智能手机的定位功能查出具体位置;如果在高速上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可先拨打110取得交警的帮助,尽快将准确地址告知120调度员;拨打120电话后请尽量保持电话畅通。
可用两个公式讲清病员情况
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郁献国说,院前急救由于具有“急、危、险、重”的特殊性,患者家属心情急切,一些家属会抱怨医生救治不及时,“我们的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施救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家属一定要讲清病员情况。”郁献国举了个例子,比如,应讲清楚昏倒、从楼上摔下、跌倒、抽搐、呼喊不应、呼吸困难、吐血、车祸等,不要只讲“人不行了”等比较模糊的概念,以便医生选择携带适合的专业工具到达现场,节省时间。如果是伤亡人数多的大型意外灾害事故,应告知事故原因,伤员数量和大概的伤情。总之,如果家属能把病人信息提供全面,就能极大地争取救治时间。
为此,郁献国还分享了两个快速说清病情的公式,外伤: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哪个部位+出现了什么情况;非外伤:哪个部位+怎么不舒服+多久了。
家属有效配合压缩救治时间
市急救中心驾驶员宗晓鸣告诉记者,“我们平均每天出车70~80次,高峰期一天近百次,一辆救护车配有医生、护士(或者担架工)和驾驶员三名人员。遇到有些老小区没有电梯或者病员体重比较重的情况,希望家属能配合我们一起搬运患者,从而进一步压缩转运时间。”
宗晓鸣建议,在等待救护车抵达的过程中,家属最好抓紧准备去医院必须的物品,如病历卡、医保卡、现金等;搬走过道上的各种障碍物;最好请人到小区大门口、路口或标志性建筑物旁引导救护车。他强调,如果室内呼救者病情较严重且周围没有其他人,请尽量将门打开方便急救人员进入。“门户紧闭,急救人员通过其他方式强行进入室内很可能会耽误病人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国家急救日”到来之际,市急救中心呼吁:市民不要占用应急车道,请主动让行救护车。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已自行前往医院,请务必打个电话回车,以免浪费有限的急救资源。
本报见习记者龚秋瑾
本报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