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千年“中国蓝” 成南通非遗“网红”
2020-12-11 15:12:00  来源:江海晚报  
1
听新闻

一块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靛蓝色土布,看起来依旧挺阔如新、色泽亮丽。这就是明清年间便闻名大江南北的“小缸青”染色技艺的魅力。9日,记者走进位于陈桥街道的南通艾蓝染色技艺传承基地,探访“种蓝制靛”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工艺绝活。

“太美了,远远看去简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将雪白的棉质围巾用棉线细细扎起,浸入由蓼蓝制成的纯植物染料中,经过浸泡、清洗、还原,靓丽的“中国蓝”在白色围巾上做出了一幅美丽的画,浸泡次数越多、颜色越浓。前来体验蓝染技艺的市民丁珺珺和小姊妹们一面亲手染色,一面小声地赞叹着。

“这就是在我国有着千年历史的蓼蓝染色工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南通地方的文化符号。”南通艾蓝染色技艺传承基地项目的发起人、负责人姜平不无骄傲地介绍,由古老的蓼蓝染色工艺“小缸青”制作出来的青布“粉蓝布”,纵历百年仍黑艳如新,不褪色、不霉蛀,“衣敝而色不衰”。

蓝染文化和技艺在我国有3000多年历史,在陈桥地区,种蓝制靛传统已有700余年历史。乾隆年间闻名大江南北的“小缸青”“如皋青”染色技艺,也是出自如皋与陈桥一带。特别是陈桥地区,当地种植的小蓝(又名蓼蓝、吴蓝),是世界五大蓝草中最优质品种。这里既是中华优质蓼蓝品种的原产地,又是农家小缸青染色技艺保存最完好的乡村,因此南通有着中国“蓝染之乡”的美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民间种蓝制靛染色技艺曾断失半个多世纪。10多年前,在姜平、龚建军等“有心人”的苦苦追寻下,在陈桥街道发现了最后一处未被历史完全湮没的“粉蓝布”祖传村庄,追访到少数年近百岁的蓝染老艺人。蓝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瑰宝得以“抢救”“复活”。“艾蓝染艺项目”成功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两年来,南通蓝染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本月初,央视十套《花季中国》栏目播出南通艾蓝染色技艺基地的种蓝制靛专题片。201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家有传家宝”栏目《蓝靛花布美人间》,采访并播放“艾蓝染艺”基地的蓝草种植和田间染色画面。当代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网红非遗大使李子柒专门来基地探寻小缸青蓝染技艺。今年7月,艾蓝染色技艺基地获“南通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目前基地传承研习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续将开展国家级非遗和申请国家地理标识。

本报记者袁晓婕 本报通讯员石唯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